朝花夕拾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之我见---鲁迅与《聊斋》

2019-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千百果one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但凡是略通些文字的,读过鲁迅以后,没有不爱的,只有鲁迅不爱你,你不可以不爱鲁迅。从他的讲义《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聊斋》用了大量的彷幅来描述,鲁迅这个文学家,就不可不爱了,因为他是真正在追求语言技术高超的文学境界,对到达这个境界的作品,不以外力而爱之,这就是鲁迅可爱之处了。
我看鲁迅读《聊斋》是精读的。
鲁迅写文章是有他自身的特点的,是今人想要达到,却达不到的,这就是反讽了。说是他的特点,是他写反讽最高明。说今人达不到,是今人谁也没有他的思想高度,可以将自身除之外,不表述自身的喜恶,来就诗论诗,就事论事,鲁迅做到了十之七八。而鲁迅在作《中国小说史略》时,对各朝各代的作品,只是点评,少有溢美,独是对《聊斋志异》,不仅有所赞美,在他后世创作作品中,应该说学习或创造了不少技法。
鲁迅形容《聊斋志异》“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鬼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他用了十四句排比,来赞美《聊斋志异》的特色与优点。这在鲁迅点评前人作品里是少见的,同时这十四句排比里的每一句,总结性都特别强,如果我用今天更直白的白话翻译出来是这样的,这个聊斋志异,虽说也不过是写了些神仙鬼怪的故事,主题内容是这样的,但是描写故事曲折离奇,讲叙的井然有序,一点不乱,更厉害的是用了唐代写传奇的技术,又在传奇类故事描写到瓶颈的时候,用怪事怪谈的方法,让故事合情合理,就像在眼前发生的真人真事一样,读者相信;又用隐喻的办法,借喻的方式,用一些不寻常人的行为描写,把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描写的好像现实社会中一定有,或真实要发生一样;就算是偶然用第三方角度来描写听来的小事,复杂或根本不值一闻的事,简洁明快,故事性很强,让看的人,感觉有趣,与众不同。
这大要是鲁迅这段话的今天的更直白的意思。鲁迅虽已全面推广白话文,但白话文的应用词汇还不像现在这么多,一个文学者又不是用口语来写事,他讲的事,还是要那个时代的人听着明白,我们看起来是有些绕口难懂的。
这就是鲁迅对《聊斋志异》的看法了。
鲁迅这个人,看过他评论的,或作品的人,对他都有一个初级的刻薄与沉着的印象,虽私下里他是很有趣的一个人,在对于写文章,他的态度就不同了。
如此夸一部作品,我翻遍他的作品,也就是《红楼梦》与《聊斋志异》了,虽他一贯用他冷静的态度,再喜欢也只是淡淡的表达的情态,如此大量的排比,足见他对这部小说集的推崇了。
又如他又讲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这一段,又是鲁迅对《聊斋志异》人物与事件描写技术高超的赞美。
鲁迅的骄傲我们是体会过的,文人之间是相轻的,他骂人,从来就没有失败过,这都是源于他本身对自己水平的自信,忙而不乱,这份骄傲让他对前人的作品,批评的多,赞美的少,这又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地位与成就突出。后来我看鲁迅写的一些杂文,简骸入骨,总疑问在写《故乡》时他的浓浓的学士风格,怎么就可以写出刀刀见血的文字呢?是什么原因让他能提炼出这么精准的文字体系,说话讲事,明明不合理,他一写,就合理了,我们都带入了他写的事件中,找不出一丝毛病与漏洞,更让对手也找不到半丝反驳的空隙。
我想这和《聊斋志异》有关吧,就比如说《友邦惊诧》里开篇第一句“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而前面没有任何铺垫,大违创作的格式,我们学写作,“平、铺、平、陈、议、论”。而他这直接将议的内容拿了出来,古今哪里有这个写法呢,由此我们说鲁迅是伟大,但要看到《聊斋志异》里任意一篇的开篇,如《龙》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抽,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翻译白话为,“直直隶省的北边临省界,有一条龙落到一个村子里,吸呼场很重,爬到一个有钱的人家,但门太小,就强爬,卡在了门口”。从这篇并不出名的作品可以看出,《聊斋志异》叙事,大多用开篇就讲,不作任何铺陈,读者立马跟着作者的文字走下去了,我们再回头看看鲁迅的杂文,杂文与散文为什么有区别,可能也是因为少了铺陈与感情景物描写,直接议论,有声有情。
平素我们学杂文,只觉得高深,一直没有找到方法。而这个方法寻根,我想是来自《聊斋志异》的,《聊斋志异》又来自于民间人士讲故事的习惯,从没有“话说“这个故事开端很强的垫词,直接是乡间野老的“东村的张某某,是个杀猪的,杀猪把猪没杀死,跑了”这类的语言特色来描述,缺少了文学小说的最基本元素,将民间口传传奇,加工成了文学作品,鲁迅我想一定得益于此。
今天看来鲁迅之所以这么大成就,而我们后世的人无所超越,我想就是对一些好的文学作品的态度,我们是真实的追求好呢,还是如士大夫一般的,非《八股》不学,非《经史》不读,给文学也带个贵族的帽子,让我们的眼前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嘴脸,以后所有读书人都用一张照片,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形象了呢,鲁迅不是这样的,多读一些书,我相信我也不是这样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