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先叛大明,再叛大顺,后叛大清!
事情还是要从爱新觉罗·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攻打明朝辽东地区说起,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旗军队先后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而吴三桂所在的宁远地区,已然成为一座孤城,失去了战略上的意义。
这时已经投降八旗军队的祖大寿,在多尔衮的要求下多次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信,希望他能够投降大清,但当时吴三桂对大明王朝还抱有很大希望,他相信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拯救当前危机,于是就写信回绝了祖大寿的要求。
况且八旗军队与自己对战多年,始终没有能够打赢自己带领的军队,现在反而去投降他们,合情合理都有些说不过去,因此事情就这么一直拖着,一直到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起兵反叛。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发展接近到百万余人,先后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此时远在北京城的崇祯皇帝感到非常惊恐,朝野上下的臣民已然乱成一团。眼看李自成的军队再过一段时间就要逼近北京城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下令,要求在外镇守的臣子前来勤王,结果只有吴三桂的军队往北京开来。
说时迟,那时快,没还等吴三桂到达北京城,李自成已经将其占领,崇祯皇帝也被逼自杀,途中的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显然已经凉了大半截,如此点首《凉凉》才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而像吴三桂这样的人才,有哪个皇帝会不想拉拢呢,这不被李自成俘虏的吴襄就接连不断地给儿子写信,希望他能够投降大顺政权,看看吧人才就是人才,好几个皇帝都抢着要,而吴三桂想到自己所在的大明王朝已经灭亡,是时候给自己重新找一个新主子了。
在这里我们不能说吴三桂是一个背叛大明的逆贼,凭什么其他人都可以投降,而自己就不能这么做呢?这未免对吴三桂本人太不公平了吧,为自己找条活路又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于是他放慢行军的步伐,在吴三桂心里还是想投降大顺的,但是他对李自成这个人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他要静观其变,以此来判断自己做的决定是否可行。就在这一路行走的过程中,见到许多官宦贵族都往北京城外跑,此时的吴三桂就已经觉得非常奇怪了。
然后又接连收到父亲吴襄两封截然不同内容的信,前一封叫他投降大顺,后一封又叫他不要投降大顺,且吴三桂还了解到自己的父亲被打,小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手下掳去的消息,你说他能够投降这样的政权吗?
当然不投降李自成绝对不是由于自己的父亲和小妾,主要还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想想这一去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掉头往回走把山海关给占领了,还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一封诀别信,说明自己的政治意图,李自成知道后非常愤怒,立马将吴三桂的一家老小都诛杀了。
接着李自成亲自带兵讨伐吴三桂,这时的吴三桂感到当前形势非常危急,一方面找人拖住李自成的军队,另一方面则是给多尔衮写信,希望能够向他借兵去对付李自成,结果老谋深算的多尔衮硬要逼着吴三桂投降自己,才愿意出兵援助他。吴三桂为了顾全大局于是才投降了大清,最终大顺政权在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夹击之下被打败,多尔衮也顺势入关占领北京,吴三桂就这样成为清军的一员。
为了巩固大清的政权,吴三桂在位期间一路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本该从此安享晚年。但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皇帝决定同时撤掉吴三桂在内三大藩王的军权,那吴三桂肯定不高兴了,他想着皇帝既然这么无情,那么也别怪我无义了。
与此同时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你也知道造反总该有个比较正当的理由吧,看见吴三桂起兵造反,其他两位藩王也纷纷响应,为期八年的“三藩之乱”就此展开,这一场战争给清王朝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而吴三桂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病死了,如此一位传奇的人物吴三桂,最终落得这么一个结局,实在有点令人惋惜,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在我看来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