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札记(五)
What is the pill which will keep us well,serene,contented?
世上可有什么灵丹妙药让人保有安康、宁静与满足?——梭罗
1.
瓦尔登湖《Solitude》一篇,明明是写孤独的一篇,但梭罗笔下的孤独与寡淡无关,与悲伤无关、与郁结无关,而是充盈着股股清凉,透着丝丝浸润心灵的欢乐。在瓦尔登湖生活的梭罗,是如何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澄澈,在外人看来这般难以忍受的孤独,在他那儿倒成了一种清欢,两年的生活让他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他好像通过这两年的生活,获得了某种灵丹妙药,让他在这喧嚣的尘世,保有安康、宁静与满足,那么如果有这种灵丹妙药,到底是什么呢?
梭罗说,我即便清居也并不寡淡,清晨从睡梦醒来,推开窗户,习习清风扑面而来,不远处的潜鸟,叫声凌厉哀婉,我会比它孤独嘛?那碧波粼粼的瓦尔登湖,我会比它孤独嘛?显然在瓦尔登湖那澄明的湖水里,住着的不是蓝色的恶魔,而是有着蓝色的精灵栖居于这片宁静,澄澈之地。
太阳是孤独的,除非在雾霭朦胧的天气,有时才显得是两个,而另一个却也仅仅是虚影,上帝也是孤独的,但是恶魔一定不孤独,恶不孤,必有邻。而我并不比那田野间的毛蕊花,蒲公英、豆叶草、酸叶草、大牛虻,大黄蜂们孤独,我也不比那淙淙溪流孤独,也不比那傲然于顶的风向标孤独,也不比那吹来的南风孤独,也不比那四月的雨,一月的雪孤独,甚至我也不比那懵懵懂懂闯入人居的第一只蜘蛛孤独。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孤独,须知这自然造化之力,无处不在,我们的生命原本就是健康快乐的,风行雨散,长夏炎炎,大寒咧咧,而万物能泰然和乐,欣怡康宁,由此知造化守朴而兼爱。其实人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共通的,我们是何时与自然开始疏离,而丧失了与自然沟通的能力?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灵丹妙药,令人保有安康宁静与满足,那灵丹妙药定来自我们伟大的自然母亲,自然滋养着万物,万物荣衰枯败又继而滋养了它,它永远洋溢着健康的活力,其长寿远非世人能及。
我的灵药仙丹,不是江湖道士用肮脏灵异的手段炼就而成,而是来自清晨的习习清风,晨风无法长存,如同青春无法常驻,如若错过,都将成为人生一大憾事。
韶关易老,如晨风朝露,欣欣之意令人心生欢喜,为浮生源头活水,滋养着生命,对光阴的散漫,对岁月的荒芜,其憾如买椟还珠,坐失白璧,遥望逝去的年华,早成海市珍奇无法复得,只能空叹众里寻他千百度,无计消除,奈何仓皇回首,已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梭罗在此,将清风比作青春,他不爱健康女神,独崇青春女神,人要活得快乐,可以师法自然,从自然处获得灵丹妙药,而梭罗师法自然,获得的这份灵丹妙药,是他以孤独为契居,自我与自然的联结,聆听自己与灵魂的对话而得,人要活得开心,与陪伴无关、与孤独无关,只需内心一直保有着如同瓦尔登湖水般荡漾的青春。
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
谈到梭罗,不得不谈到超验主义,超验主义认为人和自然间有种精神上的对应关系,核心观点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里面的很多思想颇似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譬如在瓦尔登湖里的很多思想,其实中国古人早就已经参透,就人与自然的关系,且看瓦尔登湖里的阐述:
The indescribable innocence and beneficence of Nature-of sun and wind and ,rain,of summer and winter -such health,such cheer,they afford forever!and such sympathy have they ever with our race,that all Nature would be affected,and the sun‘s brightness fade,and the winds would sigh humanely,and the clouds rain tears,and the woods shed their leaves and put on mourning in midsummer,if any man should ever for a just cause gerieve.——梭罗
朝暾夕月,风行雨散,长夏炎炎,大寒冽冽,而万物能泰然和乐,欣怡康宁,由此知造化守朴而兼爱,文辞难穷。道之不行、凡夫扼腕,则日华暗淡,长风太息,玉宇云医,忽怅然而泪下,仲夏晨林独落木以凝悲。此天地鸿蒙,爱人之仁也。——齐文昱
这似乎是天人感应的西方式解读,文中师法自然的思想,以及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虽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辙,但与我们古代先哲所确立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还是逊色不少。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 庄子 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 董仲舒发展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核心观点主张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 和谐。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道家、儒家、禅宗都有不同的阐述,而在现代的解读则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用心去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达到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在中医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生物观,认为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这种宇宙生物观也在中医里得到非常精妙的运用,如在中医源头书《皇帝内经》中所诉
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 灵枢·刺节真邪》)
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与古代天文学合而为一,皇帝内经中就从天地( 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及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探讨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因为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并发展出天地气交、天地同律的理论体系。
天地气交的理论,主张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天地同律的理论,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气"的规律性研究和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这源于古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如昼夜、24节气、四季、年等。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
而《内经》中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地万物是一一对应的,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宇宙,譬如: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 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 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
总的来说,内经就是一种从超逻辑、超概念的心领神会的类比中师法自然的集大成之作,东方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是区别于西方逻辑体系下发展出来的另一套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先哲对世界上的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向来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而感觉的相似、感觉的类同、感觉的相通,必然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的意义,因而在古代向来所有的学科都是合一的,而不同于西方那般的分门别类。
3.
西方的学科体系,强调逻辑与论证,这也有其优点,这易于准确把握和解释推导,但是也有其缺陷,因为逻辑的推导需要前提跟假设,即便没有条件,也需要一个公理般的存在前提,是一种非常线性的思维方式,前提一改,一切需要重新推演,而西方的语言体系也有利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发展,如其语法中主谓宾,宾语补主语等等规则要求,是一种有利于发展逻辑论证的语言体系。
但是东方很多神秘主义的思想,则是超逻辑的一种形式,强调心领神会,难于把握和解释,具有很大的主观因素,但其思维方式与其说是线性,不如说更具有圆性,仿佛是一片混沌,其实这混沌中充溢着各种意境,所有的条件与公理交织在一起,就一段文字,就因人而异可以推演出不同的情境,而古人的思维也非常讲究万物归一,其中古代的文言文的句法也没有西方语言的那种严格的主谓宾等等形式,在逻辑之外,更强调意境的领悟,是一种利于发展超逻辑思维方式的语言体系。
譬如中医而言,其中很多的理论,就在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下无法解释,那么真的是中医的不科学嘛?还仅仅是现代科学还不够发达,在现有的逻辑理论体系下,科学的触角还没有够到中医的理论体系层面。通过理性就真的能认识这个世界的全部奥秘?要知道就古典物理学的很多定律,在量子物理学的层面就不适用了呢,或许中国古代哲学的超逻辑式的思维方式,正是打破这种思维局限,助推科学更进一步的方法所在,所幸有人已经对此有所发现。
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 东方神秘主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卡普拉《 物理学之道》
白话文运动,让中国的逻辑论证体系不受语言的束缚而得到发展,但也让其超逻辑式的语言魅力丧失殆尽,但这是时代的选择,也帮中国更好的融入了现代社会,西方受益于文艺复兴,向古希腊罗马取经,冲出了黑暗的中世纪,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越,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能开启新一轮的文艺复兴,向先秦诸子百家取经,在现代科学达到瓶颈期时助其突破束缚,不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带领人类走向更高的认知层面,让科学再一次取得质的飞越。
《瓦尔登湖》读书札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