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就爱看连载我也爱写小说

第二十二章   制度后的秘密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6人  卉青

朱元璋是一个搞制度的人。他不仅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普及了法律,实在是个奇人。

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中有五种刑罚—“笞、杖、徒、流、死”,对应现在的翻译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另外还有剥皮,抽肠等等许多小花样。

在明初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一本叫《大诰》的书。它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犯罪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而成的一本书,被广泛散发,人手一册。局限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和贫乏的传播手段,推广普及变得尤为艰难。朱元璋不愧是个奇人,他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如果某人定了罪,差役先去他家去找有没有《大诰》这本书,如果有就降罪一级,如果没有就罪升一级。如此一来,法典成功地被普及了。不得不给朱元璋同志点个赞!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在这些制度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不同的人死有不同的叫法:皇帝——崩;公侯贵戚——薨;大臣——卒;士——不禄;庶人——死。

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过,但没认真执行过,而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规定,是会有大麻烦的,甚至有性命之忧。

职业分配制度:

当时的人,按职业可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这些户的划分很严格,初衷是为了用人方便,但是这种划分很不科学,户与户之间不能转换,同一户内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换,最后用起来会产生很大的麻烦。

老百姓不自由,官员们也不轻松,他们的衣服穿着和颜色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有违反,都是要杀头的。

除了这些制度,朱元璋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如果人们想走出规定的地域,要出示“路引”,如果不小心丢了“路引”,家就回不去了,只能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朱元璋事无巨细,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他要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打造一个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的完美模型。可惜,模型终究是模型,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规则的漏洞

朱元璋自以为制定了空前“完美”的制度,以为他的这些制度和方法会成为“万世不变之法”流传下去。不可否认,明初,这些制度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后来却成为人们眼中的荒谬,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为它的对手是——历史规则。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在他执政的31年中,他用他超常的勤奋和智慧制定了他的统治体系。他相信一切都将按他的意愿,按他制定的轨迹运行下去。但是事实证明,他终拗不过历史,历史比他更固执。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不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支配历史的人,是稻田里辛勤的老农,是官道上的商贾,是朝堂上的言官,是孤灯下的学子!

可怕的锦衣卫

特务政治是明朝的一个特点,其代表机构就是锦衣卫,明朝的人们提起这个名字都谈虎色变。

锦衣卫原本是一支军队,是皇帝的亲军二十六卫之一。这些部队由皇帝本人指挥,各有各的职责。锦衣卫是皇帝的卫队,出行负责保卫,上朝掌管礼仪,此外还是仪仗队。锦衣卫成员穿飞鱼服,佩绣春刀。因为职责重要,且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他们渐渐成了皇帝的耳目,负责打探情报和惩处大臣。

锦衣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只听皇帝指挥,它的机构构成是:指挥使一人,为最高统帅,下设同知、 佥事、镇抚各二人,千户十四人,这些都是锦衣卫的高级领导。

明初加入锦衣卫,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面试,必须保证是良民,无犯罪前科。锦衣卫的职责是侦查大臣们的行动,随时向皇帝报告;他们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锦衣卫还负责收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军高级军官。最可怕的地方在于,锦衣卫不受司法机关的管辖,可以自己抓捕犯人,并审判判刑。他们在逮捕犯人前会发“驾帖”(逮捕证)。锦衣卫逮捕犯人不受任何人阻拦,否则格杀勿论。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名气之大超过刑部的“天牢”。锦衣卫拥有几乎超越一切的权力,无论刑部还是大理寺见到锦衣卫都避而远之。

锦衣卫是一群可怕的高效率工作者,他们本着“不怕错杀,只怕杀漏”的精神,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大显身手。如此以往,国家法律的约束性和权威性将荡然无存,朱元璋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洪武二十六年,下令撤销锦衣卫,并当众焚毁锦衣卫的刑具,以示永不重开!

然而,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很难收尾了。

一个盟友的加入

高丽王国是王建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取代了之前的新罗,一直延续下来,但这个高丽王朝与明朝的关系并不好。

元初,高丽被蒙元征服,归并为元朝的征东行省。元朝还随意废除了高丽国王,其目的在于通过王室通婚,牢牢控制高丽。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先后有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国王。正因为有这种血统联系,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统治者被赶出中原后,高丽依然依附于元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派遣使臣出使高丽,意欲建立宗藩关系。高丽国王王颛当机立断弃元投明,但是朝廷内部的亲元亲明势力却是展开了持续十余年的争斗。后来,王颛的十岁养子江宁君辛隅继位,他倾向北元,但也不得罪明朝。他派人去明朝为父亲请封谥号,明朝派使节前往高丽,不想在归途中使节被人劫道,财物丢了,人也被杀了。阴谋居然搞到朱元璋的头上,朱元璋暴跳如雷,立刻收回谥号,表示绝不承认辛隅国王地位!无奈之下,高丽转而向北元请封。至此,明朝与高丽决裂,双方亮剑!

元朝的时候,铁岭是元朝和高丽之间的国界。洪武二十年,冯胜蓝玉打败纳哈出后控制了铁岭。高丽国王辛隅天真的向朱元璋要求获得铁岭的领土。这对于连工资都不愿意多发的朱元璋来说,简直是与虎谋皮,朱元璋断然拒绝。高丽国王血气方刚,集四万人征伐辽东,而他们的对手是刚刚打败二十万元军的明军精锐。

曹敏修和李成桂是高丽军队的统帅。大军到达铁岭后,明智的李成桂没有以卵击石,他一咬牙一跺脚,造反了,打回老家,废黜了辛隅,建立了著名的李氏王朝。

李成桂向明朝称臣,废除高丽的称呼,朱元璋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赐名——朝鲜,延续至今。朱元璋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为界,朝鲜尊明为天朝,并采用明年号。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派使臣到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并赐予封号。电视剧《大长今》讲的就是1506年李朝中宗时一位医馆的故事。

朝鲜成了大明的属国,北元奄奄一息,一个庞大的帝国屹立了起来!

延伸阅读

《大诰》:在朱元璋的铁腕倡导下,明朝百姓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时江苏有一位学者写了一首诗《读大诰作巷歌》,描写了“挂田牛角田头读”的火热投入场景。1391年,朱元璋在京城召开了背诵《大诰》表彰大会,十余万人齐聚京城,蔚为壮观。因为《大诰》的广泛流传,百姓识字都多了,这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可怜的后妃:朱元璋热衷制定典章制度,对后宫也不例外。洪武初年就命人编写了《女诫》,严格限定后妃宫人的举动。比如,各妃子宫所用的金银布帛、器皿用度,必须由各宫的尚宫承奏提领,不得私下取用,违令者斩;妃嫔宫人不得传递书信出宫,一旦发现,斩;嫔和宫人生病只能把病症转述给医者,由其开药,医生不许入宫,私入者斩!中国历史上若论皇家治家之严,非明莫属!

第二十三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