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精选
这是段永平多年前转的一篇文章
1,大部分人都太浮躁、担心得太多。成功需要非常平静耐心,但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也要足够进取。
(看完这条可不要too aggressive哈。芒格本人曾经就因为用margin给自己带来过大麻烦。我有个朋友也喜欢用margin,非常危险。)
2,根据股票的波动性来判断风险是很傻的。我们认为只有两种风险:一,血本无归;二,回报不足。有些很好的生意也是波动性很大的,比如See's糖果通常一年有两个季度都是亏钱的。反倒是有些烂透了的公司生意业绩很稳定。
(想想周围有多少人还在用“股票的波动性”来衡量风险吧。)
3,所谓的“息税折摊前利润”就是狗屎。
(所以看到在说EBITDA“息税折摊前利润”的公司时就要小心了,因为他们在用“狗屎”来说服你。)
4,巴菲特有时会提到“折现现金流”,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他算这个。巴菲特常说“没错,如果还要算才能得出的价值那就太不足恃了。”
(就是毛估估的意思。)
5,如果你买了一个价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价格达到你算出来的内在价值时卖掉,这是很难算的。但是如果你买了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儿待着就行了。
(这条大概要花很多年才能真明白,大概就是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意思。我觉得自己现在大概有点明白了。)
6,我们买过一个纺织厂和一个加州的存贷行,这俩后来都带来了灾难。但是我们买的时候,价格都比清算价值打折还低。
(这个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价值陷阱,如果理解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概念就容易理解芒格说的是啥了。所以未必市值低过净资产甚至现金的股票就值得投资,除非你能看懂你买的是什么。)
7,互联网对于社会是极为美好的,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纯属祸害。互联网能提高效率,但是有很多东西都是提高效率却降低利润的。互联网会让美国的企业少赚钱而不是多赚钱。
(我也这么认为:internet 实际上是就业杀手,需要很多年才能消化。但是,如果能看懂这个变化则会非常有收获。)
8,市面上对每个投资专家的评价都是高于平均的,不管有多少证据证明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这可是芒格说的哈。)
9,理解复利的强大和难于达成,是理解很多事情的精髓。
10,巴菲特每个礼拜有70个小时花在思考投资上。
11,人们算得太多、想得太少。
(投资上看起来确实如此。)
12,无论何时,如果你觉得有东西在摧毁你的生活,那个东西就是你自己。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是最削弱自己的利器。
13,税法决定了,还是买个伟大公司傻等它飞起来最划算。
(对美国人尤其如此,外国人投美股有点不同。)
14,如果你买的股票每年复利回报15%,持续30年,而你最后一次性卖掉的时候交35%的税,那你的年回报还有13.3%。反之,对于同一支股票,如果你每年都卖一次交一次税,那你的年回报就只有9.75%。这个3.5%的差距放大到30年是让人大开眼界的。
(30年后前者回报42.35倍,后者只有16.3倍,相差26.05倍)。
15,最重要的,是要把股票看作对于企业的一小部分所有权,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判断内在的价值。要寻找未来折现的现金利润比你支付的股价高的机会。这是很基础的,你得明白概率,只有当你赢的概率更大的时候才去下赌注。
(很稀饭这句。)
16,人们破产的常见原因是不能控制心理上的纠结。你花了这么多心 血、这么多金钱,花的越多,就越容易这么想:“估计快成了,再多花一点儿,就能成了……” 人们就是这么破产的,因为他们不肯停下来想想:“之前投入的就算没了呗,我承受得起,我还可以重新振作。我不需要为这件事情沉迷不误,这可能会毁了我的。”
(想起沉入成本。还想起老巴说的,如果是个坑就别再往下挖了。看看有多少人在给自己挖坑就明白了。)
17,说到我这辈子在生意中见过的错误,过度追求避税是一个常见的让人做傻事儿的原因。我看到有人为了避税干很大的错事。巴菲特和我虽然不是挖石油的,但是我们该交的税都交,我们现在也过得挺好的。要是有人向你兜售避税套餐,别买。
(让我想起那些为避税而搬离加州的有钱的朋友们,为了省那些未来不属于自己的钱而搬到一个自己未必喜欢的地方好像有点滑稽。当然,搬过去后又喜欢上了那是有智慧的表现啊,至少我还没听说哪位搬家后说新地方不好的。)
18,我认为我们(美国)正处于或者接近我们文明的顶点……如果50或者100年后,我们(美国)只比得上亚洲某国家的的三分之一,我一点儿也不会觉得奇怪。如果要赌,这世界上将来干得最棒的应该是亚洲。
19,某些程度上,股票就像是伦勃朗的画。它们的价格基于过去成交的价格。债券要理性得多。没有人会认为债券的价格会高到天上去。想象一下如果美国的所有退休基金都去买伦勃朗的油画,它们都会升值并且引来一帮追随者。
(那些喜欢炒艺术品当投资的有钱人也许可以看看,当然真的喜欢收藏的例外。)
20,有人认为阿根廷和日本发生的事情在美国绝对不会发生,这种想法是很疯狂的。
21,比起机构投资者,房产投资信托(REIT)更适合个人投资者。巴菲特还留着一些烟头性格(意指其早期偏重格雷厄姆式的投资价值低估企业的风格),这让他愿意在人们不喜欢房产投资信托并且市价跌到八折以内的时候,用自己的私房钱买点儿REIT。这种行为能让他回忆起当年捡烟头的快乐,所以他自己有点儿闲钱鼓捣这事儿也挺好的。
(其实房地产生意是最容易解释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概念的,只要把租金想成未来现金流就明白了。)
22,聪明人也不免遭受过度自信带来的灾难。他们认为自己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方法,所以往往他们就在更艰难的道路上疲于奔命。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很会开车的人开了一辆很好的车但上高速时上反了入口哈。指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那种。其实就是做对的事情(坚持不做错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聪明往往指的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比较强,但知道坚持不做错的事情的人最后才会成大器,比如巴菲特。
大家一定要分清做错的事情和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的本质区别。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任何人都是会犯错的,包括巴菲特,但由于其坚持不做错的事情,所以犯大错的概率低,很多年以后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还不明白的话,就请看看那些一直很聪明但老是不如意的人们这些年都在忙啥就明白了。)
23,“庄家优势”是个在现代理财学里很有意思的概念。那些机构的基金经理看上去很像是赌场里的总管,只是规模更大。
(感觉就是这个意思,但不知道芒格当时的前言后语是啥。)
24,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成为领导者之前必须先做跟随者。
25,我们总是在学习、修正、甚至颠覆各种主意。在恰当时机下快速颠覆你的想法是一项很重要的品质。你要强迫自己去考虑对立的观点。如果你不能比你的对手更好地说服对方,那说明你的理解还不够。
(呵呵,希望不是碰到猪一样的对手哈。有点逆向思维的意思?大概是认为人应该open mind才能有进步的意思吧。)
26,我以前那个年代,汉堡包5美分一个、最低时薪是40美分,所以我算是见证了巨大的通胀了。但它摧毁了投资环境吗?我不这么认为。
(投资是抵抗通胀的最好办法,不是最好办法之一。所以没有闲钱投资是件痛苦的事情。)
27,大部分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来自于有意避免了一些东西:早死、错误的婚姻、等等。
(就是坚持不做不对的事情的意思。)
28,有两种错误:一,什么都不做,看到了机会却束之高阁,巴菲特说这个叫做“吮指之错”;二,本来该一堆一堆地买的东西,我们却只买了一眼药水瓶的量。
(怎么看着像是一种错误?不过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很用功的人会减少犯这种错误的概率。犯这种错误的代价实际上比犯频繁出手而导致失误的代价要小得多。)
29,经常对照一下清单可以避免错误。你们应该掌握这些基础的智慧。对照清单之前还要过一遍心理清单(意指平常心),这个方法是无可替代的。
(还是坚持不做不对的事情的意思。)
30,打官司是出了名的费时、费力、低效、以及难料结果。
(这游戏没变过,在哪里都一样。)
31,连续40年每年回报20%的投资只存在于梦想之国。现实世界中,你得寻找机会,然后和其他机会对比,最后只找最吸引人的机会投资进去。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这是你大一经济课上就学到的。游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所谓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非常愚蠢。
32,最好是从别人的悲惨经历中学到深刻教训,而不是自己的。我们有些成功是早就预言的,有些是意外获得的。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和眼后。看了这句话以后,其实大多数人们还是不会听的。能从自己的错误里吸取教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能从别人的错误里吸取教训的那都是天才。坚持犯自己犯过的错误的人也不用太不高兴啊,至少股市上85%以上的人是这样的。有人陪总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33,一般认为,最好的情形就是你坐在办公室里,然后美好的投资机会一个接一个地被送到你的面前,直到几年之前,风投界的人们就是这样享受的。但是我们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就跟要饭的似的到处寻找好公司来买。20年来,我们每年最多投资一到两个公司,说我们已经挖地三尺了都不夸张。(好机会)是没有专业推销员的。如果你坐在那里等待好机会来临,那你的座儿很危险。这个有点累。
34,我们最大的错误是该做的没做、该买的没买。
(对这句话巴菲特很多次说过,不是指错失的能力圈以外的机会,比如微软。巴菲特特别强调的是有时候在发现能力圈内的机会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忙着“吸手指”而错过了机会。比如几年前,当我拿到别人送我的ipod的时候,我很震撼但却没有反应是一个意思,那是一个数以亿计的错误,但财务上是看不到这种错误的。)
35,你只有学会怎么学习你才会进步。
(虽然投资不需要大学文凭,但上过大学往往还是有帮助的,不是充要条件,因为大学里学到的东西主要是学习方法。充要条件是什么?那是初中学的吧?反正我是初中学平面几何时学的,但好像是很久以后才真的明白。充要条件的概念,或者说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什么是充要条件,什么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这些概念对投资很重要。之所以我认为其很重要是因为我发现大多数人在逻辑上其实是不懂什么是充要条件的,我认为至少有85%的人在投资上不明白充要条件。)
36,我们长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所以我们的收获比那些努力做聪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差别,也是坚持不做不对的事情的意思。)
37,BRK的过去业绩简直辉煌得离谱。如果我们也用杠杆,哪怕比默多克用的少一半,也会比现在的规模大五倍。
(经常有很多人用很多margin,然后去和BRK比某年的回报,但没多少人可以把30年的总回报拿来比的,30年以后可能还是如此。)
38,买可口可乐股票的时候我们花了几个月才攒了10亿美元的股票,是可口可乐总市值的7%。要攒成主要股东是很难的。
(对没有10亿美金的人来说更难。)
39,所有的大资本最终都会发现很难扩大,于是去寻找一些回报率更低的途径。
(这时候该分红或回购了,这也是今天的BRK所遇到的问题。)
40,如果今天你的资本较少并且年轻,你的机会比我们那时候要少。我们年轻的时候刚走出大萧条,资本主义那时候是一个贬义词,在20年代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肆虐。那时候流行一个笑话:有个人说“我买股票是为老了的时候考虑,没想到六个月就用上了!我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老人了。”你们的环境更加艰难,但并不意味着你们做不好,只是要多花些时间。但是去他娘的,你们还可能活的更长呢。
41,关于所谓“婴儿潮(美国5、60年代出生)”的人口学现象,其影响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说小很多。过去的一个世纪,美国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7倍。这不是婴儿潮导致的,而是由美国资本主义的成功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这两样东西的影响太利好,婴儿潮问题相比之下就是一个小波动。只要美国的GNP每年增长3%,就能保持社会和平,足以覆盖政客们的花销。如果美国的发展停滞了,我敢保证,你们将会见证真切的代沟,不同代的人之间关系会很紧张。婴儿潮是这种紧张的催化剂,但是根本原因还是经济不增长。
(中国如果经济不增长的话问题恐怕也很大。)
42,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把可以量化的东西看得过重,因为他们想“发扬”自己在学校里面学的统计技巧,于是忽略了那些虽然无法量化但是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一生都致力于避免这种错误,我觉得我这么干挺不错的。
(我觉得我干得也不错。我把这个叫定性分析。)
43,你应该对各种学科的各种思维都有所理解,并且经常使用它们——它们的全部,而不是某几个。大部分人都熟练于使用某一个单一的模型,比如经济学模型,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应了一句老话:“拿锤子的木匠,看书上的字儿就觉着像钉子。” 这是一种很白痴的做事方法。
44,对于我而言,把股票分成“价值股”和“成长股”就是瞎搞。这种分法可以让基金经理们借以夸夸其谈、也可以让分析师们给自己贴个标签,但是在我眼中,所有靠谱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
(对我而言,把经济分成“传统经济”和“新经济”,以及把企业分成“传统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也是瞎搞。)
45,我这一辈子认识的所有智者,没有不爱看书的。我和巴菲特看书之多都能吓着你。我的孩子取笑我说我就是一本伸出两条腿的书。
46,我们都爱大量阅读,聪明人都这样,但这还不够,你还应该有一种批判接受、合理应用的态度。大部分人看书都没有抓到正确的重点,看完了又不会学以致用。
(我看书虽然不大量,但抓正确重点的能力还自认为不错。有一点一直不明白的是,如果我很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还要看这本书呢,既然书上讲的多是为了说服人家的东西?还有就是,如果我很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往往就看不下去,比如国内机场卖的很多如何投资或经营企业的书。找本好书看还是很重要的!)
47,我们经常从那些上进的孩子们那儿听到这些问题。这是个很“聪明”的问题,你对着一个有钱老头问:“我怎么才能成为你呢?怎么才能迅速地成为你呢?”
(“except faster”就是如果不能更快的话。我觉得“怎么才能迅速地成为你呢?”翻得很好哈。我也经常碰到类似的问题,而且潜台词往往是我比你还聪明,所以我应该可以更快,只要告诉我秘诀就行了。其实秘诀很简单,把巴菲特说过的所有东西都看20遍(如果一遍看不懂的话),再悟20年,就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做好了,已经懂的例外。)
48,我们如果要再开一家喜诗糖果几乎不用花费任何资本。我们的资本太多了都快淹死我们了,所以几乎是零成本。对于有些极度缺钱的煎饼店,增设特许经营店简直是疯狂的事情。我们喜欢搞直营店以便更好地控制服务品质。
(大概是认为特许经营店的做法会砸牌子的意思吧?我对麦当劳当年一直不在中国搞特许经营影响很深,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开始?)
49,做空行为是很危险的。
(确实是非常危险的。不该做空的理由:做空时不光要面对基本面,还要面对市场的疯狂。任何人都可能会犯错,但做空犯错可能会会对无限风险,看看前几年做空大众汽车的那个案例就明白了。)
50,坐在空头位置,又看到股价遇到利好大涨,这是一件特别让人气愤的事情。人生苦短,遭受这种气愤太不值当了。
(这大概是芒格年轻时的体会,很不幸我也体会过了。)
51,世界上最郁闷的事情之一,就是你费尽力气发现了一个骗局(并且做空这个公司),但是眼睁睁地看着股价继续疯涨三倍,而且这些骗子们拿着你的钱弹冠相庆,而且你还要收到证券行的保证金追加通知。像这种郁闷的事情你哪能去碰呢?
52,上市的代价已经变得非常高了。一个小公司谋求上市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很多小公司正在走私有化的路子以此摆脱上市公司的繁冗负担。
(小公司上市确实没啥道理。在美股,大概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费用也得接近$200万/年?如果是一家赚不到$ 1000万/年的公司,上市干嘛呢?想起看到不少国内来美股上市的公司还不断把已经上市的公司拆成更多的上市公司就觉得费解。)
53,公开叫价的竞价方式就是设计来让人的脑子变成一锅粥的:由于别人也在叫价,你觉得(你的竞价)得到了社会认同,你会有一种回馈倾向,会陷入一种“被剥夺超级反应综合症”,觉得(必须想方设法阻止)你的“心头好”离你而去……总之我的意思就是这种方式就是设计来操纵人的心理的,让人们去做白痴的事情。
(不太清楚前言后语,大概像是说股市这种叫价系统会让有些人糊涂的意思?比如当有人出到20块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手里的东西值20块?)
54,暗标竞价的问题在于标的物常常被那些犯了技术错误的一方赢得,比如壳牌石油支付给贝利奇石油的价格是(另一方的)两倍。在公开叫价的竞标中,你就不可能比输掉的那一方多付一倍的价钱。
55,我们偏爱把大量的金钱投放到那些不需要我们再做什么其他决策的地方。
(大概和我投苹果的感觉差不多。)
56,能理解投资的真髓也能让你成为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反之亦然。
(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话,本人很认同。)
57,有件事情很有意思:你可能拥有一家价值100亿美元的公司,而这家公司可能连1亿美元都借不到。但是,由于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大股东凭着手里的小纸片(股票)做担保却能借到好几十亿美元。但是如果公司不是上市的,它可能连那些大股东能借到的20分之一的钱都借不到。
(这个很有趣。大概原因是人们会以为股票的市值总是可以值那么多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就像昨天SVU突然掉了一半一样。)
58,我经常见到一些并不聪明的人成功,他们甚至也并不十分勤奋。但是他们都是一些热爱学习的“学习机器”;他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比那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智慧。伙计,如果你前面有很长的路要走的话,这可是大有裨益的啊。
(在坚持做对的事情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是可以学习的,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就行。)
59,不管是对于私有企业的企业主还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进行买卖时参考的标准应该是企业内在价值而不是过往成交的纪录,这是最基本的价值概念,而且我认为永远也不会过时。
(买股票和成本无关,买股票和其以前到过什么价无关。有关的东西永远只有一个,就是企业的内在价值。想想周围有多少人卖股票的理由和成本的关系,以及买股票时有多少人会说这只股票曾经到过多少钱吧。)
60,巴菲特和我不是因为成功预测了宏观经济并且依此下注才获得今天的成功的。
61,提问者来自新加坡,新加坡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成绩最辉煌的发展中经济,所以这位提问者才会把15%的增长率称作“保守”。但其实这不是“保守”,这是很狂妄的。只有新加坡来的人才敢把15%称作“保守”。15%是无法长期保持的。
(记得以前在国内看到某些公司(蛮大的公司)说自己的成长速度可以保持80-100%就觉得很晕。曾经有过100%的成长速度和可以保持100%的成长速度是完全两码事。顺便说下,大概经济学家都是不太懂物理的(个别懂的别委屈哈),非把物理里面的加速度说成速度,把物理里的速度说成经济总量。在物理里,速度是可以保持的,在经济里不行。)
62,我不会花太多时间追悔过去,一旦吸取了教训,我就不会再陷在里面了。
63,如果你从我们的投资决策里剔除掉最好的那15个,我们的表现就显得非常平庸了。游戏的重点不是非常多的动作而是非常大的耐心。你要坚守你的原则,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就大力出击。
(平均两年做一个大的投资决策的效果肯定比一年做两个更好。)
64,我们会把一些决策议题扔进名字叫做“太难了”的档案柜,然后去看其他的议题。
(呵呵,想起刚刚有人问我SVU怎么样的事情。这么难的事情我是搞不懂的。)
65,如果想提高你的认知能力,忘记过去犯过的错误是坚决不行的。
(想起小偷被抓以后,满脑子都是如何改进偷技的想法的那个故事。所以这里的错误有两种性质的:1.做了错的事情---以后不能再做---放上stop doing list。2. 在做对的事情上犯了错误--这个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学习改进。那个小偷犯的是第一个错,但用的是第二个的改进办法,会更糟的。)
66,30年代的时候,靠房产抵押得到的贷款可以比房子的售价更多。这大概就是现在私募股权领域的情形。
(pe那么容易拿到钱吗?怪不得突然满世界的人都在做pe。)
67,模仿一大堆人意味着接近他们的平均水平。
68,生命中的很多机遇都只会持续一小段时间,它们持续是因为(别人)暂时不便(攫取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你最好随时预备好行动并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69,有巨额佣金的地方常常就有骗局。
(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70,承认自己不懂某样东西意味着智慧的曙光即将来临。
(不然不肯学习。)
71,即使你不喜欢现实,也要承认现实 ——其实越是你不喜欢,你越应该承认现实。
(一定要勇于面对现实---我的意思是勇于面对那些残酷的现实。)
72,我们努力做到——通过牢记常识而不是通过知晓尖端知识赚钱。
73,长期而言,一个公司股票的盈利很难比这个公司的盈利多。如果公司每年赚6%持续40年,你最后的年化回报也就是6%左右,即使你买的时候股票有很大的折扣。但反过来如果公司每年资产收益率达18%并且持续二三十年,即使你买的时候看起来很贵,他还是会给你带来惊喜。
(这就是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意思,不懂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意思的人快来看这条。如果你非要用公式,现在可以用一下。注:这里的6%和18%指的不是成长速度。)
74,就像工人必须了解自己工具的局限性,用脑子吃饭的人也要知道自己脑子的局限性。
(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有多大重要。)
75,许多市场最终会形成两到三个大竞争者,或者五到六个。其中有些市场里压根儿没有人能赚到什么钱。有些市场里每个竞争者都做得不错。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研究,为什么有些市场里竞争比较理性,股东们获得的回报都不错,而有些市场里的竞争则让股东血本无归。我们举航空公司的例子来说吧,咱们现在坐在这里,可以想到航空公司们为世界作出的各种贡献——安全的旅行、更好的体验、能够随时飞向你的爱人,等等。但是,这个行业自从莱特兄弟的时代以来,给股东们回报的利润是负的,而且是一个巨大的负数。这个市场里的竞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一旦放开监管,航空公司们就开始(大降价)来损害股东们的权益。然而,在另外一些行业里,比如麦片行业,几乎所有的竞争者都混得挺舒服。如果你是一家中型的麦片生产商,你大概能有15%的资产回报率。如果你的本事特别好,甚至能达到40%。
但是为什么麦片这么挣钱呢?在我看来他们整天搞各种疯狂的营销、推广、优惠券来激烈竞争,竟然还这么挣钱。我不是很明白。显然,品牌效应的因素是麦片行业有而航空行业没有的。这可能是个主要因素。或者麦片生产商们有共识,认为谁都不可以那么疯狂地竞争,因为如果有一个二楞子视市场占有率如命根,比如说如果我是家乐氏的老板然后我决定要抢占60%的市场占有率,我想我可以把这个市场的大部分利润都给弄没了。这个过程中我可能会把家乐氏给毁掉。但是我想我还是可以做到(占据市场以及消灭行业利润)。你应该有信心去颠覆那些比你资深的人,条件是他们的认知被动机导致的偏见蒙蔽了、或者被类似的心理因素明显影响了。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你应该认识到你也许没有什么新意可想,你最好的选择就是相信这些领域中的专家。
76,我们发现那些在生意中优胜的“系统”,往往有些变量被近乎荒谬地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比如Costco的打折仓储店。
77,有些情况比坐拥大量现金无处可投更糟糕。我还记得当年缺钱的情景—— 我可不想回到那个时候。
78,如果你(在发出指令和诉求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你的原因,他们就会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并且觉得你的想法更重要,他们也就更愿意听你的。
79,量入而出、时刻攒钱、把钱放到可以延期交税的账户里。时间长了,你就会攒出一笔财富了。这完全不需要动什么脑子。
80,我尽量远离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81,我觉得先好好掌握别人已经整理好的知识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我不认可那种闭门造车自己鼓捣出结果的方法。没人能那么聪明。
82,我有个熟人,他们家旁边那个房子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但是竟然卖了1700万美元。房市价格有很极端的泡沫。
83,经验告诉我们,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你有足够的准备并且适时、果断、有魄力地做一些简单而合理的事情,就能奇迹般地让你致富。偶尔出现的这种机会往往赐予那些时刻准备着、一直搜寻着、并且愿意分析复杂事物的人。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你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使用你平时谨慎耐心攒下来的弹药、大手下注在那些胜算极大的赌局上。
84,现在这个时代是以往的资本主义中没见过的。与以往相比,我们有史上最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在炒卖股票和投机倒把上。许多我所见到的事情让我联想起索多玛和蛾摩拉(堕落罪恶之城)。自私、妒忌、还有各种山寨货。以前也有过这些事情,它们导致了可怕的后果。
85,我们的投资风格被称作焦点投资,意在持有十只股票、而不是一百个或者四百个。好投资不好找,所以应该集中在那些少数几个好的上,这对于我是很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是投资界98%的人都不这么想。这对我们倒是挺好的。
86,你要当心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观念。如果你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的话那是非常危险的。
87,和巴菲特一样,我有很强的致富欲望。不是因为我喜欢法拉利什么的,而是我喜欢独立。我极度渴望独立。
88,每一个有工程师思维的人看到会计准则都会想吐。
89,多谈谈你的失败历程、少吹嘘你的成功经历,这样对你好。
90,实际效果上说,我们有一半的闲置现金是以美元以外的货币形式存储的。我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大事儿。没想到这件事情成了件很赚钱的小事儿。
91,我们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盗贼统治。我们需要法治。如果人们都从公司里盗取东西,我们不要这种公司。
92,我同意德鲁克的观点,他认为美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是对公司股东最优惠的国家。事实上,很多国家的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是很没优先级的,需要让位于各种其他人群的利益。
93,Berkshire的历史就是在确定的事情上打赌的过程。
94,我们在猜测未来的机会成本。巴菲特认为将来有可能遇到很高回报的机会,所以他现在不会为10%回报的机会出手。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利率一直保持在1%,我们会改变策略的。我们的仓位取决于我们对未来机会成本的预测。
95,我们的想法都是很简单的,以至于人们总是希望我们能说点儿神秘的东西出来,但是我们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96,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念、不让市场主宰自己的理念、保持平常心的理念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格雷厄姆有很多很好的理念。
97,巴菲特和我在高科技领域都没有什么优势。我们觉得让我们去了解软件、芯片之类的东西我们讨不着好。所以,基于这些不足,我们尽量避免这些东西。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而且这个能力圈很难增长。如果我要依靠音乐谋生的话,我就完蛋了。所以你应该想想自己的天资在什么地方,如果你在从事别人有天赋而你没有的工作,你肯定是要输的。没有意外。你要知道你的强项在什么地方,要在你的能力圈里面玩儿。如果你想做天下第一网球手,你可能很快发现自己没戏,有人会迅速赢你好几条街。但是如果你想做城镇的水管承包商,可能三分之二的人都能做到。这需要一个意向和一些智力投入。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慢慢了解城镇的水管行业并且渐渐掌握这门艺术了。这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只要有足够的付出。就是运用一些与生俱来或者后天慢慢养成的能力圈,那些即使从来没有赢过象棋比赛和网球比赛的人们也可以在生活中走向不小的成功。
98,风险系数贝塔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都一样 --- 对于我来说完全是瞎搞。
99,今天,保持股价似乎成了总裁们的任务之一,这引发了很多愚蠢的行为。我们这是实事求是。
100,对门外汉投资者们,我们的一贯标准建议都是购买免佣金的指数基金。我认为这要比你的股票经纪的建议更好。那些建议你购买其他金融产品的人往往都是借以收取佣金和费用的。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资金投放在指数基金上,而这里大部分都是机构,而不是个人。
(意即他们拿了你的钱去买指数基金,还收你手续费和佣金。)
101,布莱克-舒尔斯模型(一种衍生品定价模型)是一种白痴模型。如果你对于标的物的价值一无所知,而只知道价格,那么这个模型对于90天的期权定价还是有价值的。但当你要放眼于更长的时间的时候,使用这个模型就是疯了。
102,很难预测市场上两个品牌间的竞争状况。有时候他们会很君子地竞争,有时候他们又会互相猛砍。我无法预测他们是会温和共存还是血战到底。如果你能预测得到,你就能赚很多钱。
103,我们挣的钱都是从那些优质企业中来的。有些是我们全资收购的、有些是我们部分拥有的。但是当你分析我们的情况时,大钱总是从优质企业里来。其他人也是这样,从优质企业身上赚到钱。
104,很多股份回购的行为只是为了刺激股价而不是趁低吸收股权。三四十年前,如果你去寻找那些积极回购股票的公司,可以赚不少钱,因为他们那时候都是因为股价低于价值才回购的,很纯粹很简单。
105,有两种生意:第一种每年挣12%,年底可以把钱拿走;第二种每年挣12%,但是利润必须重新投入运营,永远也看不到现金。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家伙,他看着手里的一大堆不能变现的工具装备,慨然叹曰:“这就是我的全部利润了。” 我们可不喜欢这种生意。
106,有些生意你在人生中会见识几次,这些生意里,随便找个人当经理都能大幅提高利润,只需要提高商品价格——但是他们又没有这么做。所以他们有很多未开发的定价权。这些生意是最不需要动脑子的。迪士尼发现他们不管怎么提价,入场率都是那么高。所以艾斯纳和威尔斯(迪士尼CEO)的“杰出表现”很大部分来源于给迪士尼乐园门票提价或者给迪士尼的动画提价。在我们这儿,巴菲特和我给See's糖果提价的速度比别人都更快一些。另外,当然了,我们也投资了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也是有很多未开发的定价权的。而且可口可乐还有一个很棒的管理层,所以他们的CEO可以做许多提价以外的事情。这很完美。
107,Berkshire的工作是做简单的预测,如果一个交易太难搞懂,我们会把它搁置一边。
108,我们是跑赢兔子的乌龟,因为我们挑那些简单的事情来预测。
109,巴菲特和我尽量不做那些公司内有人比我们做得好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能力圈的边缘在哪儿,你等于没有能力圈。
110,我们(美国)的底子很好。除了美国以外其他的选择也不怎么样。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还是宁愿投资在美国。难道你想投到欧洲吗?那儿的失业率高达12%、13%,大部分28岁的人都住在家里靠政府养着。难道你想投到巴西和委内瑞拉?那儿的政局不稳你整天得担惊受怕。美国有这么多的错误但是人们依然喜爱美国是有道理的。现在不靠谱的(财政策略)还可以继续一段时间而不用付出代价。
111,总的来说,如果你想依靠董事会里的独立董事来保障你的权益,你肯定是疯了。按美国的一般规矩,董事会只有在爆出重大丑闻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我有个朋友最近收到邀请让他去担任西北贝尔公司的董事,他跟我开玩笑说这个公司找谁也不可能找我来做他们的董事。我认为如果你找的董事不缺钱,他才会做一个好董事。如果你作为董事、一半的收入和全部的退休金都来自这个公司的董事袍金,你就不大可能做得到独立。但是,如果你有钱并且有一个不错的名声,你就会有更加独立的立场。
112,我当然对现在的巨大消费债务感到担忧。我们美国一直过于致力于推进信用消费了。如果他持续增长,总有一天会停止增长的。就像赫伯·斯坦恩说的“任何不能永远前进的东西都会有停止的一刻。” 当信用消费停止增长的时候,恐怕就不好过了。我完全同意斯坦恩的说法,别无评价。
113,我们不在意单季度盈利(虽然我们关注一个企业长期表现如何),也很不愿意用任何方法修改报表以便某一季度的结果看上去更好。
114,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我们不喜欢的部分是拼预测。这玩意儿特别邪恶。
115,我们略过很多东西的。我们有三个篮子:留着的、要扔的、太难懂的。如果我们没有特别看懂它的前景,我们就把它扔进太难懂的那个篮子。你们要做的就是寻找一个你们特别有竞争力的领域并且专注于此。
116,我们当今用房子套钱的方法以前从未出现过。你问张三他是怎么买的宝马,他会告诉你是靠抵押房子贷的款。我们现在资本过剩。资本过剩会导致人们疯狂刷信用卡和放债人发放次贷 ---- 发放次贷是一个肮脏的生意。它诱惑人们前往绝地。这是一种获取奴隶的新方法,这是很脏的生意。我们有些金融机构 ,包括那些大行都在向那些弱势群体发放次贷。我觉得这种行为令人厌恶。自由市场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光荣的。
117,我们不认为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也不相信分散投资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我们认为最好的投资都是比较集中的。大概2%的人会跟我们站在同一个立场,其他的都还是相信他们所听到的那些谬论。
118,市场有效论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教条,流行了很长时间,但是跟我们Berkshire Hathaway的经验相悖。事实上依靠此理论获得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位经济学家也观察了我们公司好多年,人们当他面质问他,说市场恐怕不那么有效吧,不然怎么解释Berkshire的战绩,他就说我们是一个小概率的例子,有两个标准差。然后他又说我们这个例子有三个标准差。然后又说我们四个标准差。最后终于多到了六个标准差。他宁愿给我们多弄几个标准差也不愿意修改他的理论。当然了,最后当他拿获得的诺贝尔奖金自己去投资的时候,钱就泥牛入海了。
119,你用我们的思路去找靠谱的IPO来买是完全可能的。每年都有数不清的IPO,我相信肯定有一些是值得整一下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被忽悠的。如果你很有才能,祝你好运。对我们来说,IPO要么太小、要么太高科技所以我们搞不懂。如果巴菲特有在关注它们,我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对刚刚IPO的公司也不感兴趣,主要是没足够时间和资料去搞懂。)
120,假设一个场景,你知道有一个铁板钉钉没跑儿的机会可以带来12%的复合年回报。现在,假如这个机会放在你面前,但是要求你从此不再接受别的赚快钱的机会,你们中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干的。但你们中很多人也会说:“别人赚钱快为什么我要在意呢?” 这世界总有些人会赚钱比你快、跑得比你快、或者别的什么比你快。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思考,一旦你自己找到了一件运行良好的机制能致富,还非要在意别人赚钱比你快,这在我来看就是疯了。
(这里我看到两点:1.平常心地呆在自己能力圈内; 2. 12%是个可接受的年复合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