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涧·东行步道(秋/2020)

文|幽然释
离家较近的周边群山兜兜转转一圈下来,虽然爬了不少,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再次领略。比如峨桥镇的响水涧水库,和来来回回不下数次的西型古道。
而这次,我们选择了响水涧水库周边的一处景点-东行步道。东行步道也算不上首次游玩,就在去年9月份游览东山步道的同时,也把铜山寺和神仙洞一并粗略得游玩了,一路走得匆忙,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风景。
我们驱车到达响水涧的一路上都有明确的指示牌,指示牌指引着我们到达东行步道的入口处,也是一处入村口。
我们到达时,时间尚早,日光还无法完全穿透云层,带着些许昏暗,眼前的石板路上铺满了枯枝败叶。这里的确荒凉偏僻许多,荒废的村落随处可见,村里人大多都搬离了村庄。
人烟稀少,自是杂乱了一些,好在沿途的栏杆蔓延向远方,两边的稻田还有收割的痕迹。也许是我们的动静太大了,惊醒了一只家犬,对我们狂吠不止,沿路尾随。直到我们走进了竹林深处才停下。

入了山中,一阵天光,昏暗的竹林一下子被斜射入的日光照得通明透亮,林林总总的竹林泛着绿色,但也没有初春时的鲜嫩。
枯黄的竹叶撒落一地,我们踏着沙沙作响的枯叶一路上行,山势蜿蜒曲折,懒龙山具有喀斯特地貌的特性,山石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侵蚀,已经失去了原本尖锐的棱角,光滑的质地让人难以站稳脚跟,还好有登山仗的帮助,一路也算顺利。
到达半山腰,我们面前出现了两条岔路。记得上次来时,就是因为日出阁在维修,我们只能留待下次。结果去年拦路的指示牌,今日还是屹立在那里,没有任何修葺完善的样子。想来这座山的旅游景点应该是鲜有人知,不及响水涧水库来的众人皆知的地步。一路上山,不见一人,也是可知的。只是,不知日出阁的模样还是有许失望的。
无奈,我们一家继续向懒龙山山顶攀爬,自山腰以上,那些粗壮的竹杆被又矮又细密的竹子取代,泛黄的乌药藤蔓一圈圈攀援在细密的竹间。许多金樱子的尖刺藤条拦在路旁。一个不留神就刮擦出一道伤口,让人火辣辣得疼!

山路上除了金樱子带着尖锐的刺藤,还有一种叶面和茎杆上也布满尖刺的植物,小小的孤零零的散落在山路边,起初只是眼熟,却总也想不出是什么。后来仔细一闻,所到之处总有些呛鼻的气味,也算不上特别浓烈。
到达山顶,日光已经完全照射在山头上,懒龙双山发出璀璨的金色光芒,天空一片湛蓝,天边翻卷着层层白色的薄云。
我们俯览远处的碧蓝色的响水涧水库和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响水涧水库散发着碧蓝色的光色,就像是把碧蓝色的天空裁剪下一块,蓝和黄交织在眼前广阔无垠的大地上。

山顶上遇到了几个久违的人影,是山下的村里人一大早就上山采细竹。细竹被截成一样长短,剥去多余的枝叉捆在一起,堆在山道旁,村里人用这些竹子修补自家的篱笆墙。
在山顶休整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启程下山,我们下山是走的另一条路。
老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都没错。光滑的山路走起来,可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自如。还好有登山仗在前面探路和支撑,我们下山的速度也明显放缓了不少。

沿着下山的路,我们跌跌撞撞到达一处转角,就闻到一股浓烈刺鼻的气味。
这让我想起去年似乎也是在这里发现的一棵花椒树。只是去年是九月份,花椒还没有全数成熟,这次来已经是十月底,花椒已经成熟了才是。
这时,我们发现就在不远处的树枝上,长出许多红色的小果实,剥落了一粒放在鼻尖嗅了嗅,气味与平时家里用的花椒无二。
之后,我们又查找了资料,确定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棵竹叶花椒,虽然与家用花椒有些区别,但是药用和食用效果相当。
我们一边准备午餐,一边采摘竹叶花椒回家晒干备用,也算是尝一尝这山间的风味吧!
采摘花椒也不是个轻松活,花椒小小的长在树枝间,而树枝上布满了尖刺,不小心就会被刺伤。而花椒成熟后会很油腻,沾得一手呛人的花椒汁。
忙活了许久,也只采回了一点点,别看不到几粒就能让菜肴提鲜提味的花椒,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发挥它的功效,首先采花椒就是个耐性细致的活儿。

午饭过后,我们收拾好背包,继续沿着蜿蜒的山路走下懒龙山,东山步道游走一番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东行步道没有响水涧水库的人满为患,也没有西型古道上的禅院竹林,更多的是一种荒凉和寂静。
未有过多人工雕琢的事物,才能看出最原始的东西,植物越发肆意地生长,生命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