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论语》解析

学而篇(6-8章)

2018-06-06  本文已影响30人  b9f4f300f5af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孔子心目中,学文是第二位的事,第一位应该是孝悌谨信爱仁组成的优良品质,即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一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知道人品的重要。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这个“德”是放在首位的。一名学生,不管他的成绩多么优异,如果品德不好,我们的教育也是失败的。一个极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使有高学历和优秀的才华,给社会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当马加爵举起冷血的铁锤,林森浩投下罪恶的毒药,滕飞挥动残忍的菜刀时,他们受过的教育荡然无存,只有原始的野性在喷发。多少高科技犯罪的案例,让人触目惊心的不是他们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灾难,而是他们背后那一串串耀眼的光环。这对比太鲜明了,这教训太惨痛了。我们一线老师,应该将三尺讲台变成学生灵魂的净化地。努力让孩子带着一颗对这世界充满爱和温暖的心离开学校,将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千万不要为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让教育走上歧路,让我们的学校变成加工产品的车间,也让孩子变得冷血和利己。

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此言,可谓得了孔子的真传。对什么样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说得头头是道。虽未学,必谓之学。还是在强调品德于人的重要。我们欣赏一个人,首先不是他满腹的学识,卓越的见解,而应该是他待人处事的态度,独善其身的品格。想来我们真应该随时问问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事父母而不孝乎?

子夏太懂人性了,知道好色乃人之天性,且易让人沉醉,不能自拔。为什么不能像好色一样喜欢贤人呢?振聋发聩的一问,让人反思。不过我相信还是有这种人的。正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贤?你欲仁?贤和仁就会主动出现在你身边。你想恶,你喜欺骗?恶和欺骗也会出现在你的身边。此所谓人以类聚。

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自重,那么他就不会有威严。一个随随便便的人,怎么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呢?嬉笑有度,玩乐有时。大家尊重的是你做事的风格,待人的态度,你的专注和用心就是最好的名片。“谨于事而慎于言”,这是我们应有的修养。

我一直在想,不自重与学习的牢固怎么连在一起的?后来释然了,我觉得那个“固”应该是不拘泥,不死板。学到的知识因时因地因人而会有不同的运用。相同的问题,夫子会因提问的人不同而给出不同的答案。于我们而言,更不应该照搬教条,顽固不化,而应灵活变通,在实践中调整,在奔跑中变换姿势。

至于无友不如己一句,看似无理,实则让人深思。其一,你知道你朋友的优点吗?其二,你朋友和你志趣相投吗?其三,你有向“道不同”的朋友 说“不”吗?理性交友,事关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圣人多过,小人无过。我们不应惧怕犯错,我们应该勇于承认并改正。及其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圣人亦是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何惧有过?惧其不改而重犯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