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心理学

2019-01-28  本文已影响13人  梧桐絮大叔

从1月14号,开始了2019年的第一轮主题阅读,《心理学》。阅读之前,其实并没有太多认识,脑子里浮现出的要么是读心神探类的奇幻片段,要么是心理辅导的神秘莫测,神秘应该是心理学在我心中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阅读

一周多读完《这才是心理学》,才发现心理学其实没有那么神奇,她同物理、生物等学科一样,都是有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强调证伪性,也有其局限性,未知的问题很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很广阔。

如果《这才是心理学》是一本纠正偏见,展示心理学特点的入门书。《心理学与生活》则有种考研攻坚的感觉了,也是美国心理学学院派的指定教材,虽然还只读了开头,但已经让我有些烧脑了。不少专业的概念和分析,既让我感到新奇,也带来了更多阅读压力。

挑选了一些有启发的观点,进行学习和分析。

科学心理学,具备可证伪性。也就是研究的问题是“可解的问题”,理论可以被检验,得到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这才是心理学》

读中学时,数学证明题或者计算题,答案一般只有一个。不会出现正反都对的情况,这样才能评价打分。我们都是努力的推演公式,百折不挠,寻找着那个正确的答案。

工作后,很多时候是为了完成而完成,缺乏科学的反馈机制。有些问题不需要答案,有些答案则显而易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倒翁。我们常常怕被证伪,似乎一旦被证伪,就丢了面子,损失了利益。其实可证伪性是科学的基本属性,只有可证伪性才能真正获得真理。

所以,工作学习中,要不怕证伪,敢于表达。不断的证伪也意味着不断地迭代改进,哪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是你离成功也越来越近了。

事物相关,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在美国,有人会鼓吹私立学校的学生成绩要好过公立学校,特别是成绩证明了观点。但是实际上私立学校与学生成绩有关系,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可能有钱人的孩子更多去私立,而家境优越的孩子有更好的家庭学习背景。---------《这才是心理学》

读到相关与因果,其实与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一叶障目等类似,都是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表面。相关就是因果,听起来合理,便不去仔细思考。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会人云亦云,被舆论带偏。书中谈到相关与因果的误区,一方面是因果的正反弄混淆,也就是因果颠倒,另一方面是还有第三方的影响因素,却被我们忽视了。

其实,当我们听到有意思的论断时,不妨停下来。问下自己,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有别的原因,是否过于武断了。多对自己提问,多尝试自己找答案,这样对自己的思维缜密有很大的益处。

试图去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可能源于我们深切渴望相信自己是可以控制这些事件的------《这才是心理学》

生活中总会遇到偶然事件,有人会对偶然性事件念念不忘,总想着去解释控制,例如如何中彩票。有人则会对偶然性事件诚惶诚恐,觉得是否水星逆行,被偶然意外干扰了正常生活。

其实偶然性与概率相关联,小概率事件是会发生的。但不用因为小概率的偶然事件,让自己乱了阵脚,特别是被偶然性事件,否定了自己的价值观。按照大概率的趋势来给自己设定方向,不断努力前行,你总能持续进步。把宝压在小概率事件上,期待好运的降临,是很浪费时间的事情。

上周关注了采铜老师的公众号,其实很早就知道他,也读过《精进》,却一直忘了关注他。好在他2018年闭关写书,没有发文,近期重新入世。每篇文章都很精彩,谈人生、谈读书,很多价值观与科学心理学的很一致,也更生活化。他坚信读书、写作是知识分子的硬核,炒股投机则不喜。

第二本《心理学与生活》还在苦读中,这是自己读过最大、最厚的一本书,135万字也让自己有些头大。但是好东西,都是要多付出些,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甘甜。

书中开篇强调了阅读要投入时间和专注,也阐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得出结论,发表成果,开放讨论,问题再研究,共七个步骤的闭环过程。虽然讲述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可自己读的时候,内心是有涟漪的,每个专业的研究方法不也都是这些吗,只是看我们有没有坚持的恒心。

读心理学,学理性思考,坚持持续行动,继续加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