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纱》读后感
“剥去一切面纱,一切如旧,却又宛若新生。”--毛姆《面纱》
因为本人颇有点大龄还是母胎Solo的惨状,看网上推荐了一些改变爱情观念的纪录片或是电影书籍等,就尝试去读久负盛名毛姆先生的《面纱》,也希望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爱的解读或是纠正一些价值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莫过于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坦诚沟通与珍惜对方是最重要的,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与独自生活的能力,在任何的时期,过分依赖其他人都是不科学的。爱情只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能是全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一部分。
缺爱的女主,原生家庭的另一种悲哀。初读,看似很乏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耐心看下去,但此书好评如潮与很多人的推荐,还是耐着性子粗读了一下。主人公凯蒂在我看来是位极度缺爱的女子,她的父母给她赋予了有条件的爱,充满了势利,把凯蒂的年轻貌美作为一种资本借以获取更多的好处,而她的妹妹从小因为长相逊色而长期被忽视,后来凯蒂的十八岁妹妹多丽丝先于她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母亲的爱就开始向多丽丝倾斜,而挑来挑去的凯蒂已经年满二十五岁,有了更大的婚姻压力,就是在这种略带势利的父母爱情况下,哪怕凯蒂后面婚姻不幸福也不敢回娘家,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或者是从一开始因为父母的原因,凯蒂跟瓦尔特的婚姻就是她逃离娘家的借口。瓦尔特是一名在中国香港工作的细菌学家,个子不高,不强壮,又小又瘦,皮肤发黑,比较害羞,沉默寡言,不太会表达感情,兴趣爱好也比较单一,只是说起中国来会滔滔不绝。凯蒂对瓦尔特的态度是有点不耐烦,因为他不善演策,凯蒂认为跟他待在一块会让她浑身不自在。紧接着多丽丝就订婚了,后来有一天凯蒂正巧在路边遇到瓦尔特,随意地邀请她去公园坐坐,很突然的情况下瓦尔特开头向凯蒂求了婚“我想问你,愿不愿意嫁给我?”,尽管这个求婚突如其来,但在母爱的缺乏与父爱的冷漠的情况下,凯蒂也想尽快逃离这个家庭,就答应了向她求爱的瓦尔特,并同意一起搬到中国香港。
不了解的人与冲动且不明意图的婚姻,注定是不完美的ending。答应求婚时,凯蒂对瓦尔特的了解仅有一点半点,结婚接近两年了也没增进多少。他爱凯蒂,但他给人感觉保守、冷漠、自制,瓦尔特不善于表达感情,经常忙工作或是喜欢阅读,不喜欢开放自己,放松的方式也只有打网球和桥牌这两种;甚至于凯蒂对他的工作跟生活都知之甚少。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爱凯蒂,他就是那么地深爱她,为了她愿意做任何事,他就像她手里的牵线木偶。就是在婚姻生活一潭死水的时候,凯蒂在晚餐上遇到了高大英俊的查理,他侃侃而谈人也有趣幽默,兴趣广泛,尤其擅长赞美女人,相比之下瓦尔特更加不堪一提,凯蒂被查理的魅力迷住了,甚至于查理成为她的情人。在凯蒂和查理出轨期间,查理说尽了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话,给予凯蒂情人间无尽的温柔以至于凯蒂深信查理是真爱自己的,而且有一天他会跟妻子离婚娶了她。“对我来说爱情就是一切,你就是我的全部。”,凯蒂的世界里只有爱情。
当瓦尔特发现凯蒂出轨时,并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闹事,正如他的个性一般冷漠与自制。瓦尔特给了凯蒂两个选择,一是让查理和妻子离婚立刻求娶凯蒂,瓦尔特也会跟凯蒂离婚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另外一个就是他们的婚姻继续,瓦尔特可以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但凯蒂要跟他一起前往瘟疫肆虐的地方湄潭府抗战霍乱。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虚空,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人性的潘然醒悟往往是在残酷的现实冲击下。凯蒂天真且满怀希望的去找情人查理,以为查理会娶她,可是查理并不如她所愿。查理最终是冷酷绝情地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与信任,他的妻子很好,而且他还有孩子需要抚养,是不可能离婚的,劝说凯蒂跟瓦尔特去疫区抗疫。这时候凯蒂终于明白查理说的一切只不过是糖衣炮弹,他不是那么值得信赖的人,这时候的凯蒂是绝望的,所以她最后选择了跟瓦尔特一起去疫区工作生活。当然,对于凯蒂来说,查理是妥妥的渣男,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查理对于他原配妻子又是另外一种浪子回头的故事。
凯蒂真的是个天真又有点愚蠢的人,她跟瓦尔特经历了一番苦难终于到达了贫困又处在霍乱肆虐的湄潭府。在这个地方,凯蒂一度怨恨、恐惧、害怕和伤心,最开始她天天以泪洗面,尽管离别前对查理的幻想破灭,但她还是忍不住想他;与此同时,瓦尔特就像来到了属于他的另外一个战场,瓦尔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也以此麻痹自己,或许工作也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他连看也不看凯蒂一眼。也许是爱到最后都无法再爱吧,有时候爱的尽头可能是黑暗,在湄潭府霍乱横行的时代,当地人是少吃甚至不吃生食以预防霍乱,在餐桌上,佣人端上蔬菜沙拉,凯蒂正要吃,瓦尔特阻止她,但凯蒂仍然赌气般地将沙拉往嘴里边送,瓦尔特见状也大口吃了起来。这一段我分不清楚瓦尔特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不让她吃,还是俩人都奔着自杀的念头,但我觉得哪怕是这时候的瓦尔特也是爱凯蒂的。
爱与恨的另一面是灵与肉的交缠,凯蒂与查理的爱是肉体上的欲望。在湄潭府,沃尔特带她去修道院,修女们的清心寡欲、无私奉献也许换起了她内心的感动,以至于后来她决定去疫区的修道院帮忙。也是在修道院帮忙照顾孤儿的时候,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霍乱不断地死去,她震惊也感慨。瓦尔特在霍乱时期敬业的奉献精神,在修道院的修女和当地的官员的崇高评价与高大形象也让凯蒂对他心生敬意,刮目相看,但她始终不爱瓦尔特,她只想得到他的原谅。看似平淡一切向好的故事来到了高潮的转折点,凯蒂怀孕了。瓦尔特问:“我是他的父亲吗?”凯蒂泪流满面,这时候的她来到了一个分叉路,她可以用谎言获取瓦尔特的原谅与信任,但她没有,她如实答了一句:“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凯蒂显然跟过去不是一个人,她有了独立的思想人格,灵魂也在修道院中得到了升华。
有一些人历经苦难,终能涅槃重生。凯蒂怀孕后,瓦尔特感染了霍乱,临死前,凯蒂是渴望得到他的原谅的。然而,瓦尔特两行眼泪流了下来,临死前竭力说的最后一句话:“死的却是一条狗”。这句话我其实不太理解,后来看了一些其他读者的评论与观后感,才知道这句话出自《挽歌》,是说好人收养了一条狗,一直和谐相处,有一天这条狗发起疯来咬伤了人,人们都认为人会死,结果人痊愈了,狗却死了。也许这句话是瓦尔特对凯蒂的一种讽刺吧,他深爱凯蒂,却因爱生恨,带她到霍乱地区,至死都没有原谅凯蒂的出轨。这个与本书的开头有微妙的相同之处:“喂,等到你返回人世,解除了长途跋涉的疲劳”,第三个精灵紧接着第二个之后说道,“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戴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
瓦尔特感染霍乱极有可能是拿自己做实验,才感染致死,也许这是瓦尔特的心魔,他无法原谅凯蒂却也无法放开她,他也无法原谅自己,借以死来结束了这段痛苦且爱而不得的婚姻。凯蒂说他死于心碎,所以她一生都要背负这个沉重的枷锁,在瓦尔特死后,她似乎无处可去了。毕竟娘家不是欢迎她一个婚姻不幸女子的地方,也许也怀着一种救赎的信念,她不愿离开修道院。
人都要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平淡的琐碎甚至是千疮百孔的生活。凯蒂还是被安排回国了,途径香港时又遇到查理,虽然凯蒂已经认清查理的虚假面貌以及他那卑鄙、自私的人性。但爱与恨确实是灵与肉的较量,凯蒂很缺爱,她再次屈服于情感与肉欲之中。但她没有执泥于此,这可能是一种进步吧。回到家后,凯蒂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凯蒂决定忏悔自己,陪伴她羸弱的父亲。
“我想要个女孩,一手抚养她长大,不让她犯我犯过的错误。回想自己的少女时代,我悔恨不已,可又无奈,因为我没有别的选择。至于我的女儿,我一定要精心培养她的自由的意识,让她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关爱她,抚养她长大,可不是为了让她嫁个男人,靠男人提供衣食,苟延残喘一生。”这是凯蒂与父亲的对话,这个对话应该是全文的灵魂与升华。凯蒂历经一番风雨,在爱与恨的交织中找回了自我,也明白了女性是要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