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笔记第08篇|精于商业“算计”
“烧钱获客”背后的商业逻辑
我们经常看到互联网公司“烧钱”拼市场。在这些烧钱买增量的行为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商业逻辑呢?
临界质量 Critical Mass
临界质量,这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维持核子连锁反应所需的裂变材料质量。更为通俗的解释就是,裂变材料逐渐增加,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就为爆炸了;如果没有到这个临界点,裂变会随时间减少,不会爆炸。
“临界质量”这个概念后来被借用到商业中,意思就是通过不断地扩张规模,达到临界点之后,使得商业模式像核裂变一样爆发式地增长,一旦爆炸,就能达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临界质量”给互联网公司“烧钱扩张”设定了一个增长目标。达到这个临界点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垄断或者实现盈利。因此,互联网公司就可以选择“烧钱”,用最快的速度冲向那个临界点。
举个例子:社区中有两个水果店,平均每天有100个社区居民购买水果。对水果店来讲,能达到每天60个人购买水果,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那么60就是这个“临界质量”。两个水果店都为了快速达到这个“临界质量”点,便开始了“烧钱”大战,比如免费送水果、买水果送牛奶、办会员送充值卡等,他们为了抢占临界点,不惜亏本血拼。最终,资金雄厚的一方获得了胜利,资金薄弱的一方被迫退出了市场。
在这个小案例中,我们需要对“临界质量”这个概念更深入地理解。理解如下:
事实上,大部分的“临界质量”都源自市场资源或市场规模的耗尽。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市场巨大,它的“临界质量”远远大于了我们的物理上限,那么无论我们怎么“烧钱”都不可能达到赢者通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就是“瞎烧钱”。就好比是一片广袤的草原上,只有两只狮子,是没有必要两败俱伤的。只有在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并且我们有能力通吃整个市场时,“烧钱”抢占“临界质量”点才是有意义的。
盈亏平衡点 BEP
盈亏平衡点(BEP,Break Even Point),又称零利润点、盈亏临界点。通常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候的产量或交易量,让毛利润可以覆盖掉所有的固定成本。
当我们决定烧钱和补贴的时候,其实就是人为地把盈亏平衡点后移了,用低毛利甚至亏钱来换取更多的即将耗尽的资源。
在我们做商业产品设计的时候,心里要很清楚这个“盈亏平衡点”在哪里,成本结构是怎样的。当我们的运营策略执行以后,会对成本、销量和毛利润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就是产品经理的商业意识,也就是 business sense。这种商业意识,考验产品经理能不能把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与可能带来的商业影响建立起一种联系。
如何培养自己的商业意识?
(1)经常观察别人的商业产品,分析产品功能背后可能的商业逻辑。比如,什么时候会收会员费,什么时候会抽佣,什么时候会做增值产品等。
(2)多和商业产品的负责人聊天,让他们去解释自己产品迭代的商业逻辑。这也是一种能够快速了解行业的好办法,从成本、交易和利润构成的角度,快速了解一个生意的本质。
(3)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自己多做尝试、多实践商业产品,多追踪并积累数据。把逐渐建立起来的商业意识,融入到肌肉记忆中去,在产品规划和设计中发挥作用。
“烧钱获客”的正确姿势
上一节中我们讲解了“烧钱”背后的商业逻辑,本小节将讨论在日常运营中,如何适度花钱以建立收入的连续性。事实上,在持续扩张交易规模的过程中,有一种支出是持续的且有必要的,那就是花钱获客。
获客成本 CAC 和 流量成本 TAC
两个概念:一个叫做 CAC,另一个是 TAC。前者是 Consumer Acquisition Cost,后者是 Traffic Acquisition Cost,它们分别代表获取用户的成本和获取流量的成本,也就是我们得到一个新用户或者新流量所需要花的代价。
通常,要把潜在用户变成我们真正的用户,就需要支出一定的成本,比如市场活动、渠道推广等。
流量获取的成本,是典型的浮动成本。我们花钱获得一个用户,从中多得一笔交易收入,这个账是很容易计算清楚的。比如我们从新用户那里可以赚取100元的利润,这就意味着我们获取这个新用户的成本只要低于100元就是可以接受的。
一个公司如果能够构建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的获客成本,这将非常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在同等竞争条件下,它的毛利更高;或者在相同的毛利之下,它的售价可以更低。
如何判断你的获客收益:LTV
问题引入:如何判断获客成本是否合理?如何判断花出去的钱还能不能赚回来?如何知道一个新客户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收益呢?
这里介绍另一个概念,叫做 LTV(Life Time Value),即“生命周期总价值”。这是公司从用户的所有互动中,所获得到的全部经济收益的总和。说白了,就是一个用户在离开我们之前,能够给我们贡献多少收入。
一般来讲,商务型用户的 LTV 会比非商务型用户的 LTV 更高。因为商务型用户的粘性更高,可以为企业贡献更多的更稳定的收入。事实上,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LTV 的算法因业务而异,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留存、转化,以及附加价值等。凡事并无绝对。
下面我们来看看 LTV 背后的两个重要过程。这其实也是提高 LTV 的两个重要手段,就是让更多的人付钱,并且持续地付钱。
(1)让更多的用户愿意付钱。与增长策略中的“激活”过程相似,我们要精心设计,让用户的第一笔交易体验足够好。因为给钱这件事是单纯地使用产品更难。一旦我们让用户付出了第一笔钱,这就为持续地值钱打下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一则要为用户建立付款安全感、信任感,如专家背书等;二则在功能上最好支持免费试用,支持无理由退款等,让用户感觉到花钱是安全的;其三给用户足够的吸引力,如新人优惠等;其四把支付过程与产品使用体验紧密结合,让支付行为变得更加自然流畅。
(2)让用户愿意持续地付钱。持续地付钱,即“重复购买”“复购”。在复购层面上,支持自动捐款、自动续费等,为复购扫清功能上的障碍。事实上,复购率常常被作为 KPI 或 OKR 来考核。因为,复购是用户对产品价值的认可,高复购率的产品更具持续的生命力。我们的收入一定要跟用户挂钩并尽可能绑定,否则在下行周期很容易陷入枯竭的趋势,上行周期也很难分享到足够的收益。
产品经理必备的赚钱意识和能力
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分享了有关生意拆解、策略设计、运营技术等知识,本节将分享与商业产品设计有关的一些思考和经验。
赚钱、并且能持续地赚钱,这是检验商业产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有效的盈利,才是一切规则的准绳。商业产品就像下棋,我们需要透过棋面看穿棋局,要能够预判,敢于放手去赌,而且每一步的动作都有实时反馈,最终也有棋局结果,是输是赢,从来不会发生模棱两可的结果。只有做过商业产品,才会对产品设计有更高层面的认知。
面对确定性时的逻辑能力、计算能力
商业产品经理能力和心态的出发点,就是逻辑和基本的计算能力。对商业产品经理来讲,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逻辑计算能力,你必须知道任何一个决策过程的来龙去脉,要知道它受什么牵制,还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正如我们前面分享到的各种概念、收入、利润、固定成本、浮动成本、临界质量、盈亏平衡等,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当我们在构建自己的棋局时,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每一个策略的背后,都离不开这样的逻辑计算。看似相同的策略,其背后的决策过程可能仍是千差万别。把计算能力融入肌肉记忆中去,遇到问题时做些计算,确定出关键指标,解决问题。
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赌徙精神、意志力、执行力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逻辑和计算来解决。当遇到无法计算的不确定性问题时,就需要我们凭借经验和直觉来解决问题了。这种直觉,是基于我们看问题的能力,要“看穿”,而不是仅仅“看到”,要看得“更远”。越是能够理解行业趋势的人,胜率越高。
做商业产品最刺激的部分就在于此,我们在追求最终盈利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被迷雾缠绕的逻辑环节,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这就像是“赌”,我们手上的资源就是筹码,在产品的发展中,我们会押上筹码,并等待那个我们相信的未来到来。
好的策略一定离不开强力执行,这就涉及到产品经理的意志力。对于一个不确定性的事情,很容易使得我们忐忑不安、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自我怀疑。对于商业产品来说,战略上要谨慎细致、深入思考,而战术上要尽可能地凶狠,执行到位,即便日后输掉,也只能接受输给运气,而不要输在执行上。
微妙的时机:英雄者善于时
不论是创业还是做产品,最难的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在什么时候做。时机是一个产品存亡的关键因素。做商业产品的时候也要有这个意识,不要总觉得人定胜天,一定要顺势而为。
这里的“时”,可能是社会现象,也可能是技术革命,还可能季节节日机会。不做与违背时代趋势的事。有些事情早做、晚做,可能的结果就是天壤之别。时势造英雄。
平衡的艺术:构建健康的交易
在商业和用户体验之间选择平衡,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
从用户的立场出发,免费才是极致的用户体验。然而,做产品却不是做慈善,产品需要商业模式的支撑才能走得更远。如何在商业和用户体验之间做出平衡呢?有一个原则可供参考:就是在产品里建立健康的交易。
所谓的“健康交易”,就是当用户支付或者帮助我们赚钱时,我们有没有为用户的这一次行为创造相应的用户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交易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买卖双方都认可这笔交易中自己所获得的利益更大。因此,当用户为我们点击一次广告收入10元时,我们必须让用户感受这次行为自己收获到的利益大于10元。如何这种交易在我们的产品中始终成立,那么我们的商业模式也就成立,这便是平衡的艺术。
END 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