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孩子总说是别人的错?

2021-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夏小溪Cici

      小时候,我们曾经听到很多温暖的小故事,比如说——

    体育课后,大家又累又渴。回到教室,小明拧开水壶准备喝水。没想到,小惠不小心撞了过来,水洒到了两个人的衣服上。

“对不起!”小明和小惠同时说。

“没关系!”两个人又同时说道。

  “是我不好,要不是我撞到你,你的水就不会洒啦!”小惠说。

  “不对,不对,要是我把水壶拿稳了,水就不会洒到衣服上啦!”小明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一起把地上的水拖干吧,”小明说,“不然别的同学踩到可能会滑倒呢!”于是,两个人高高兴兴地一起把地拖干了……

  现在,我们也经常讲这样的故事给孩子听,当然是希望借故事弘扬真善美的主题,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互动,学会文明、友善地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这当然也是我们期待的温情、和谐的人际环境。

  然后,事实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场景:

    体育课后,大家又累又渴。回到教室,小明拧开水壶准备喝水。没想到,小惠不小心撞了过来,水洒到了两个人的衣服上。

    小惠可能大声喊起来:“老师,小明把我的衣服弄湿了!”

    小明可能也会委屈地说:“是小惠先跑过来撞到我的,他把我的水壶都撞翻了。”

    小惠可能又会理直气壮地说:“昨天小明也撞我的,还把我的腿给撞疼了。”

    小明又会接着反驳说:“是你先撞我的,都把我撞倒在地上了,你还骂我的……”

      这样接着说下去,很可能就是一场多人加入的混合大辩论……

    这就是在学校经常遇见的情形——今天这事不赖我。

    身为孩子王,看到孩子们这样,有时候真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好笑是觉得他们的言语思维的简单幼稚,生气是因为有时候,真的会搞得非常麻烦。麻烦的主要原因是孩子背后的父母一旦牵扯进来,一味地只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认为所有问题的发生都是别人的原因,那原本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可能引发“世界大战”。

      那么,一年级的娃遇事总爱说是别人的原因正常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中学习一番吧。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发展有这几个特点:一是自我中心性,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二是根据事件的结果进行判断,只看结果不看动机,三是服从于绝对的权威,指的就是对于成人的服从——比如家长,老师等,他们认为违反了成人的意志就是错误的。

    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前面孩子的表现,似乎就能想明白一些了吧?

    “小惠不小心撞了过来,水洒到了两个人的衣服上”对于小惠来说,自我中心性,不需要关注自己跑动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只顾着自己要跑;而且只看结果,不管原因,水洒在我的衣服上了,都是你的错。对于小明来说,应该也是如此。

    在这个处于崇尚权威的年龄阶段,这时候可能就需要老师或者家长的及时介入,帮助分析原委,促进相互谅解,达成握手言和的局面。

  那么,故事中出现的那么和谐的画面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大约在八岁左右,孩子的思维发展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可逆阶段。

    这个时候的小明和小惠的思维已经能够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故事中的那种圆满解决方式,双方都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该尊重共同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皮亚杰说,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说,八岁前的孩子遇事需要靠权威去解决,八岁之后的孩子有了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就不会产生这些鸡毛蒜皮的小摩擦了?

    我想,事情不是这么绝对的,每个孩子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成长速度有快有慢,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能够懂得孩子的总体成长规律,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带着孩子不断向前进步,相信总有一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优秀公民。

  但是,如果父母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地强化孩子自我中心认知,凡事总觉得自己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则很有可能会拖延孩子向高层次思维发展的时间,阻碍孩子自律阶段的到来。我想,有些孩子到了五六年级还能说出那样自我中心的话来,很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所致。

    那么,如何向前带动孩子呢?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而一旦脱离了自我中心性,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就会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自律。

  所谓“教育学”,有时候可能就这么简单:站在成人的角度往往不可思议的纠纷,只要“钻进”特定年龄的孩子的心里,一下子就可以变得豁然开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