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别离,一段情殇
《林徽因传》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
伦敦,是座美丽的雾都,说起伦敦,总会叫人想起缠绵悱恻的烟雨。
1920年9月,青年才子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拜访林长民,他与林长民相见恨晚,更结识了十六岁的林徽因,这个自江南走出的女子,宛如一朵白莲,这个让他爱慕终身的才女,也许他们算不上一见钟情,但彼此因为第一次邂逅而有了交集。那一年他二十三岁,她十六岁,他比她年长七岁。那时,徐志摩已婚,并且是两岁孩子的父亲,那时花季少女林徽因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在花季之龄遇上像徐志摩这样的青年才俊,他满足了一个少女对浪漫爱情所有的幻想,填补了她对诗意生活的所有渴望。就这样,在雨雾伦敦,林徽因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和她共度一帘幽梦的男子。
人最多情,也最无情,爱的时候山盟海誓,许下地老天荒,厌的时候,恨不得立刻从生命中抽离,一刀两断,从此再无瓜葛。
徐志摩对妻子张幼仪从无情爱,更无责任,可以说是淡漠冷情,似乎在他人生中已无情爱。那是没有遇到生命中那个让他深深爱恋的女子,一旦遇到这样的女子,便是地老天荒,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女子,令他深深倾倒,那含情明澈的双眸,高贵典雅的气质让他肯定,这就是他追慕多年想要遇见的女子。从此,他爱上了这个精灵般的女子,彼此眼眸的交换,便让这朵白莲深深种在徐志摩的心间,再难相忘。
雨雾的伦敦总给人无数的浪漫,就在这样的雨雾中,林徽因遇上了徐志摩。她生命中第一个爱的男子,无论这段爱恋是缘还是债,是悲或喜,是甜还是苦,都要学会尝试,学会开始。也许他们行走在一条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也有清风明月相伴。他们承诺彼此,愿携手共赴天涯。
康桥,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人,都知道那一场康桥之恋,知道他们曾在康桥的柔波下相拥,又在康桥沉默的夜色中挥别。他们曾偎依在桥头,筑过彩虹般的梦,以为可以忘记来时的路。
命运,在康桥上雕琢了深浅的烙印,康桥又将冷暖悲欢传递给每一个来往的过客。那时的林徽因当真是爱了,所以她愿意和徐志摩在康桥上相拥,一起许下诺言。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桥深刻浪漫地爱了一场,爱到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本就是一场美丽的错误。茫茫人海中遇见本就不易,又怎能忍心轻易别离。他们甚至愿意一直畅游在这场康桥的梦恋中,可是,现实又何其残忍。
林徽因转身就是天涯,将他的初恋连同他深爱的男子一起留在了异国他乡,她的不辞而别令徐志摩在伦敦的烟雨中惆怅难醒。但他连怪怨她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知道林徽因离他而去的缘由。他所能做的,就是结束当下纠缠,让自己做个清白的人。我们总以为林徽因转身太过仓促,太过决绝,却不知她抽身如此之快是怕自己受伤,可她还是受伤了。从一段初恋里仓皇出逃,甚至来不及道一声别离,如此坚定的转身又怎可不受伤呢?可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徐志摩的忧郁,为林徽因的不告而别独自失魂落魄。可谁又知林微因转身的怅然落泪。
林徽因总是这样时刻愉悦别人,又温暖了自己。她仿佛永远都是那么无意,无意的看着花开花谢。纵然自己深爱一场,也可做到平静地别离,纵使爱到深处,也不肯热烈相拥。她不会将自己逼到落魄的境地,任何时候她都可以让自己优雅的行走,走在人间四月。
林徽因是聪慧的,也是清醒的,纵使爱到深处,也亦然转身别离,宁可亲手扯断命运之线放开心怀,让自己海阔天空,好过将来被别人拆散,落到不能收拾的地步。
张幼仪这个温良苦命的女子,即使她再端庄贤良,不畏艰辛为徐志摩生养,也无法让徐志摩心头的那把爱意之火燃烧。1922年3月,徐志摩赴德国柏林,经金岳霖、吴经熊作证,终于如愿以偿和张幼仪离婚。然而,这个多事的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阴差阳错,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擦肩而过?
1922年9月,徐志摩回国,来京与林徽因重逢。此时的徐志摩也是自由之身,他对林徽因任恋恋不忘,他始终不相信那个曾在康桥许下过不离不弃的女子会这样轻易改变。也许,徐志摩从不曾真正了解林徽因,不知道这样的一个柔弱女子有一颗怎样淡然隐忍的心。即使那时徐志摩经常去恩师梁启超家做客,他们一起聊人生,谈理想,林徽因依然可以做到淡定自若,可内心深处又可否淡定。徐志摩知道,往日的情意已散落在风中,成了无可奈何的追忆?
林徽因要的终究是寻常的幸福,所以注定此生与徐志摩擦肩而过。所以,她终究选择了梁思成过细水流长的日子,一起牵手漫步在林间小道,过一回为他洗手作羹汤的简单幸福,走一遭人间烟火。林徽因始终是一个清醒的人,明白自己终究要的是什么,她给不起徐志摩那种诗情烟雨的日子。这一次,她再次向徐志摩道出了别离,他告诉徐志摩,彼此选择好自己的方向,认清适合自己的生活模样,不再交集。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你力不从心的时候,莫如将一切交付时间,它会让你把该忘的都忘记,让你漫不经心从一个故事走进令一个故事。
其实谁都没有错,都是命定的缘分,来的时候无法躲避,走的时候亦无法挽留,只愿在各自的生命里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