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楞严经浅述(串述一,二,三,四番显见)
27.楞严经浅述(串述一,二,三,四番显见)
13.1
先看一番显见,“显见是心”,他是舍妄归真的开始,前面那一部分内容是让我们认识意识分别是妄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认识到妄心之后就应该去舍弃,这叫舍弃妄心。舍弃妄心必须要认识真心,这叫舍妄归真。十番显见是归真,前面是舍妄,要想认识真心,必须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叫十番,十番就是十个过程。
第一番首先让我们认识见性。见性是从能见的眼睛开始,其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要归于一心,等于说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六种作用、六种功能,它不是六个心,是一个心,是一心的六用。一个心从六个角度,六个方面来说,它有六个作用,不是讲六个心。不管是眼根也好,还是耳根也好,都是心,首先让我们认识这一点。这个心当然是脱尘的,当然也是脱根的,既脱尘又脱根。所以说第一番是显见是心,它不是眼。“亦复如是”,同样道理,这个显闻是心,也不是耳。
他是用例子开始的。前面的是脱尘,他是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脱尘,见明见暗跟黑暗没有关系。不管是明也好,暗也好,都是它的对境。这个能见的心,它非关明暗,跟这个尘没有关系。就是说不管是有尘无尘,这个心始终是在的,这就是要脱尘,首先要脱开六尘。前面我们不是讲了嘛,如果脱开六尘,你啥都不知道,这就断灭了,那这肯定就不是。那么脱开六尘,我们依然有分别性,我们依然有明了性,那就是真的,就是我们的真性。第一步就是脱开六尘。
第二个方面是要脱开根。我们首先要明白根尘的作用。根和尘是相对而来的,根的作用是显现六尘。比如说眼根对色尘,眼根的作用是把色尘给呈现出来。比如说我看见前面的东西,那么眼睛就把前面的东西呈现出来,这叫眼能显色。但是它分别的作用是在心,而不在于根。
后面举的那个例子也是,通过举灯的例子来证明,灯也是将物像呈现出来,也是显色。灯能显色,但是灯不知色,灯能把这些东西照清楚,但是灯不能分别这些东西,它只是显色。还有一个,灯背后的作用是电能。灯只是一个工具,就跟眼一样,眼只是一个看东西的工具,它是一个器官,所以说它就可以脱开根。前面脱开尘,后面是脱开根,也就是说心是可以脱开根尘的。如果说是上等根性的人的话,他可以当下脱开根尘,就可以见性了;那么中等根性的人,虽然脱不开,但他能明白,能接受这个是心;下等根性的人,还是不清楚,不明白,还是接受不了,理解不了,那就要继续闻思。
这是一番显见,让我们认识先归心。原先我们都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哦,这是我眼睛看到的,声音来了,这是我耳朵听到的。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跟心毫无关系。这是我们以前的见解,这就是我们上午讲的颠倒见。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颠倒,就把我们给颠倒完了,所以说把很多错的,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对的。我们通过分析,认识到是心,不是根,当然跟尘更没有关系。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到了二番显见,让我们明白见性是不动的。不光是见性,闻性也是如此。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它的性能都是不动的,这个心都是不动的。它跟外在的动,跟手动也好,心动也好,都没有关系。
他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说明的,一个方面他是让我们认识客尘。什么是客?变动不停的是客。什么是主?不动的、不变的是主。什么是尘?摇动不安的是尘。什么是不动的?虚空寂然,寂然不动是虚空,空是不动的;客,侧重讲的是变化;尘,侧重讲的它的摇动。变化的是客;不变的是主;摇动的是尘;不摇动的、寂然不动的是空,也是主。
总体来讲,客尘描述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这个身体都是变化的,都是摇动的。反过来,这个主是比喻真心,那个空也是比喻真心。这个真心是不变的、不动的。他是用客尘反过来让我们认识这个不变的真心,不动的真心。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佛为了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明白这个不动不变的真心。他就用手的开合来说明,打开就是掌,屈上就是拳,一会儿是掌,一会儿是拳,就让我们明白变化的、动的是手,是这个身体。我们这个见,能见的这颗心没变、没动。这是第二个方面,他用手的开合来验证心是不动的。
第三个方面,佛用飞光验见。前面是用手掌来验见,这个就是飞光验见。飞一个宝光,再飞一个宝光,然后他(阿难)的头左右摇动,也就是身体在动,我们这个能见的心动了没有?没动。
通过这三个方面,让我们认识能变化的,摇动的是我们的身体,是万事万物,我们这个心是从来没动的。
我们通过闻思你要确认是心。它不动。确认了吗?你要确定。不要过了一晚上,明天又不确认了,又动了。你动的还是你那个妄心,真心是不会动的。
13.2
然后紧接着进入三番显见。三番显见让我们明白那个心是不灭的,它不生灭。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的。
前面是讲生灭,是通过波斯匿王诉说他的经历(他返观、闻思、觉察),通过觉察他从小到六十二岁这几十年的变化,他这个四大之身是无常的,是变化的,“行将不久”,是生灭的。这是第一个方面,从无常的角度来考虑的。
下面是第二个方面,佛给他指出来它(真心)是不灭的,有灭的就有不灭的。通过什么指出来的?就是观河之见。前面通过无常来认识身心,世界万事万物是生灭的。下面是通过观河之见,就是能见的这个心是不生灭的。因为它没有变化,没变化就没有生灭。从三岁见恒河水,那个“见”,到六十二岁见恒河水,那个“见”,这两者它是没有变化的。没有变化就没有生灭,这叫能见的这个心是不灭的,是没有生灭的,是超越了生灭的。
这是第三个方面,由是心不动,到不灭。他每个的角度层面是不一样的。首先归心,不是要舍妄归真嘛,先归到心上来,然后认识到这个心是不动的,再认识到这个心是不灭的,它是不动也不灭的。
第四个方面就是四番显见,“显见不失”。显见不失侧重讲的是它本来就有的,从未失去,即使你是凡夫也未失去。你见到了,也不是创造出来的,你见到了本有的,等于你发现了。原来没发现,覆盖了嘛,现在发现了。佛也是,他发现了。佛为什么能说出来?因为他发现了。我们为什么说不出来?因为还没发现。
所以说这个妙明真心不是佛创造的,他跟发明创造不一样。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这个叫发明创造。但这个佛性、真心不是佛发明的,是他发现了,发现它本来就有的,这个叫不失,从来没失去过,所以你放心好了。你不要说你已经轮回了这么多年了,你就是再轮回这么多年也不会失去,你放心好了。但是你不能说我就放心轮回了,那可就坏了。
这个显见不失是前面有个引子引出来。怎么引的?就是佛举手,一正一倒。正和倒,说明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的所谓的正和倒,其实都是不对的。你说这样是正,这样是倒,那么是谁规定的?难道这样就对吗?其实它就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好多东西就是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的东西它不是真理,大家注意这一点,约定俗成的东西它只是一个规定。
大家注意,真理和规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规定上午九点开始讲经,下午两点讲,这是规定,这个不是真理。你千万不要把“两点开始讲经”称为真理了,这个不行,这个不可以,所以规定不一定是真理。规定只是一个大家的约定俗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的一种方便。比如现在北京时间两点开始,北京时间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规定,这是为了我们的方便。八点上班,都按北京时间八点上班,不能按地方时,你如果按地方时的话,就乱套了。所以说这是一个规定,它跟真理不一样。
举这个例子实际是让我们明白,好多观念不是真理,好多观念实际上都是我执、我见、我相。后面就说明妙明真心我们本来有,为什么不见了呢?
下面这一段讲“一念不觉生三细”,他让我们明白本有的佛性为什么不见了呢?找这个原因,为什么不见了?它不是失去,只是把它覆盖了,所以你没有见到。
这一段不好理解,我再给大家串讲一遍,再理一遍线索。“一念无明”,无明就起现了,无明一起现,它就生三细:虚空、世界、众生。
“晦昧为空”,这一句就是讲无明妄动,然后它就把本来清净圆明的真心覆盖了,无明就成为无明业相,就是昏暗一片,那个混沌就是昏暗一片,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那个就是无明业相,就是顽空。顽空的特点就是晦昧,他用这两个字来描述,一个“晦”一个“昧”,“晦”就是暗,“昧”也是暗,其实就是暗昧不明了。
13.3
我们的真心,它是明明了了的,它是清净圆明的。这是真心和妄心的区别。真心是清净的,明了的。妄心正好相反,它是不清净的,它是不明了的。
为什么叫无明?无明的特征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暗昧、不明了。一个是明了,一个是不明了。不明了之后,它跟这个明了之后差别太大了,明了之后叫妙用,不明了之后就是妄用,妄用就造业,造业就受报。无明妄动,它不是动一下不动了,它要继续动。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这是讲的世界的形成。“结”就是纠结,无明与四大纠结在一起就成为世界。《楞严经》里面有一句话叫“依空立世界”,有顽空,有世界,紧接着无明妄动,它是继续动的。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外面的虚空、世界和内在的无明跟四大就形成了我们的身心,形成了我们这个身体,这就是众生形成了。到此,虚空、世界、众生就形成了,这就叫无明不觉生三细。有了这些之后,下面继续看。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内摇”就是讲妄想纷纷,乱动。他这里面给我们讲到生法尘,五俱意识就是那个生法尘。法尘是怎么来的?就是前五根缘前五尘,它落榭在心中的影子,就形成了法尘。法尘又分生法尘和灭法尘,生法尘就是指妄想纷飞的那一个,灭法尘就是由定中独头意识所显的,就是像前面所讲的“内守幽闲”,那个幽闲之境,那个清净的境,就是灭法尘所显的。“聚缘内摇”就是执著生法尘,它给我们造成了各种纠结,各种妄想,纷纷扰扰,扰动我们这个心,这个叫内摇。
“趣外奔逸”,“趣外”指的是我们的妄心就会不断攀缘外境,见什么分别什么,叫攀缘外境。一个是内缘妄想,一个是外缘各种境界,就造成了纷纷扰扰的世界。就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各种烦恼,各种的苦乐酸甜就都来了。这就叫“昏扰扰相”。
有时候弄得你很不耐烦。他用这个“昏”是用得很好的,比喻烦恼太多了,弄得你焦头烂额,弄得你很烦恼,清净的时候不多。也确实如此,我们生活当中让我们清净的时候不是很多,大部分时间都是纷纷扰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不清净的。于是乎,因为你昏了,就把妄想心当作了我们的真心。
你说哪一个是你的心呀?我们一般说“心在内”,心在内的话,肯定只认得这个妄想心,因为根本没听说过真心,即使知道有个真心,你也没法认,也认不了,都是只认得这个妄想心,把妄想心当真了。这就是下面讲的,“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认为心在内,然后就忘却了真心,就把真心完全覆盖了。
这一段是给我们讲述,我们的真心是本有的,清净圆明的。那它怎么不见了呢?就是让无明把真心给覆盖了,虽然被覆盖了,但不是失去,这叫覆盖,不叫失去,是暂时隐而不现,它没有失去的。
13.4
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从粗到细,把它显现出来。我们修行的第一步是要把生法尘先转了。转了生法尘之后,五俱意识已转,灭法尘就现前,就清净了,“内守幽闲”,幽闲之境就现前,这个就是清净相,就是灭法尘的境界。所以你不要当真啊,千万不要把这个清净当真的,那只是灭法尘,还在意识境界里边。这个在后面《楞严经》还会讲的,这实际上是当灭法尘现前,其实就是六根之性现前,就是识精,也就是“第二月”。
“如第二月”,这是讲的第二个月,后面五番显见就会讲到,到这里已经不是月影了,什么是月影啊?就是前面那个妄心,那个识心就是月影,是月的影子。你说我看到月亮了,在哪里啊?水中的月,你看到的水中的月,那个是月影,就是妄心,就是生法尘。生法尘就是月影,灭法尘就是第二月,真心才是第一月。
佛经上经常用月来比喻,“指月”就来自楞严经,有三个月:第一月、第二月、月影,它是各有所指的。到灭法尘就是第二月,生法尘就是月影,就是影子。
我们禅修的人,你虽然得了清净,有了清净的体验,但是你不要执著这个清净,不能贪这个清净。你要贪这个清净的话,就容易陷进去,你要陷得深就坏了。像四禅八定,其实都是灭法尘,只是说灭法尘那个定境的深浅的不同。初禅肯定就浅一些,初禅叫离生喜乐地。因为你得到了这种定,原先你很烦恼,特别烦恼,肯定的,五俱意识,昏扰扰相,你很烦恼。突然,生法尘没有了,你转了,得到一种清净。清净现前,这里面也有喜乐。什么叫喜乐?你很欢喜,很快乐,当然,这个就是禅悦。这个禅悦是转了生法尘之后得到的,因为他有喜乐,当然他就是浅的,这是初禅,比较浅,这也是最初的灭法尘现前,以后会慢慢逐渐加深。像二禅,三禅,这个清净不断加深,一空定,二空定,乃至到第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他的清净就越来越深。不管多深,不管多浅,都在灭法尘里面。你不要执著,不要高兴昏了头,折腾了半天,这个意识境界你还没跳出来。你不要高兴早了。你什么时候真正把这个意识转了,生法尘和灭法尘都转了,那才算数。在没转意识之前,那都不算数的。一不留神,随时都会返回去的,一夜回到解放前。是真的啊,一不小心,马上一夜回到解放前,就是这样的。大家在没有转意识之前,一定都要谨慎,要小心,要认识清楚了。生法尘和灭法尘都转了,就转了意识了,转识成智嘛,其实你就开悟了。
在《楞严耳根圆通章》里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一样。在楞严经耳根圆通章里面,它讲的是根现前,实际上根现前就是灭法尘的境界。为什么它是一样的?说法不一样,内容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根,只要一不小心,它马上就会去缘这个尘。你有根,它一定会有法尘,只有破了根了,它才不会缘那个法尘。所以它只是角度不一样,说法不一样。这边是从灭法尘这个角度来讲的,耳根圆通章是从根的角度来讲的,前面它要转动,转静,然后再进入根,到了根现前,根现前就是灭法尘现前。只有把这个根破了,你才能开悟。这边呢,是你把灭法尘转了才开悟。就是破第二层能所,生法尘是第一层,灭法尘是第二层能所,第二层能所破了,这时候才能开悟。
这一番显见是“显见不失”。通过这段的描述,就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能见的这个心,从来没有失去过。现在不会失去,将来也不会失去的。
紧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五番显见。五番显见是讲的“显见无还”。无还就是显见不还,显见不还就是没有来去,没有对立面。你看有来有往嘛,它没有来往。有来有往的那肯定不是真的,是假的;它不来也不去,那是真的,所以叫显见无还。不还,没有来去,它没有来去实际上就破除我们这种对立面。你看,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对有错,有是有非,有好有坏。他破除对立面的。因为我们人已经习惯活在这个对立面里面,这个相对的里面,这里就是破除我们的对立面,破除对立分别。
然后看下面,前面是阿难问,进一步请佛开示。下面就是佛给他回答,要拔除阿难的疑根。因为阿难已经认识到了,以前认的都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眼见是心见,这个他认识到了,他已经承认了,已经接受了。但是我还是没有见到,不敢担当嘛,这个常住真心,这个妙明真心,我担当不了,我接受不了。确实如此,因为每个人接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佛要进一步给他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