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学论语论语大讲堂

雍也篇第十三:君子儒与小人儒

2019-06-01  本文已影响2人  西源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什么是儒?韩愈说:“儒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儒,为教民者之称, 真实是一种职业,即后来所说的老师,它是一种职业,代表一种职业人群。人一多,应有道德高下之分,所以才有君子儒和小人儒。魏何晏说:“君子之儒将以明道,小人之儒则矜其名”。这说明,君子之儒,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也就是说,他的为人,如《中庸》中所说,“明明德”,通过不断地修身、齐家,以后能“治国、平天下”,有利于天下、人民;而小人之儒呢?如其所说,则是做给人看,图一个好名声。由此看出,君子儒与小人儒之根本区别在于有德、无德。

        孔子说这话,表明孔子育人,首在德。做人,最好是德才兼行,但德在先,才在后。如二者不能兼有,得有德胜似有才。我们知道,古时之文学,含义宽泛,包括“六艺”及典籍文学,并非现在常说的文学,而子夏在孔门四科中属文学科,应当说是一个相当有才的人,孔子对颜回是赞不绝口,而对有才的子夏,孔子说了这一句话,那也是语重心长的,他是希望子夏,一定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德,做到德才相称,而不能一门心思只钻研文学,忘记对自己的道德的修养。

        由此章,我们知道,育人,首要在德,这于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不得于中得到一些启示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扣子,就是德;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都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道,对学生加强德育。只有如此,这孩子、学生长大成人后,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高尚的人,才会利用其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社会和他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幸福而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