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孩子》3知错不改的孩子
感谢您的阅读,请关注连载:《换个角度看孩子》
“天蝎:你好,
我儿子五岁半,生性活泼好动,自尊心强,淘气,做事不计后果。
说轻了他没作用。说重了,他就哭着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可是事后他还做同样的事。
他很想做个好孩子,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
常问我:“妈妈,是不是我不是好孩子,你就不爱我了?”
幼儿园不让小朋友把图书带回家来看,他偷偷的带回来,对我说是老师允许的。指出这种行为不对,他也明白,可过了几天又把书带回来。
有一次他问:“妈妈,我长大了会不会变成小偷?”
疑惑:
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呢?
孩子知错不改,该怎么办?
望指点迷津。”
你好,五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价值评价期,他们很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父母老师教导孩子要做好孩子,不做坏孩子。孩子就会迫切的想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3到5岁的孩子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孩子喜欢想象自己属于哪一类孩子,但是他们没有判断的标准和能力。
他们不能抽象的判断未曾做过的事情是好是坏。只有做,通过父母、老师、同伴的语音评价或判断是对是错。
所以,不让五岁的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来明显错误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是在错误中成长。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懂事,许多家长提前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天真的以为孩子被告知以后就应该记得。
其实,五岁孩子记忆更多的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语言,更少关注父母的价值标准。
所以孩子通过解读母亲的表情,知道这一次自己又错了。但自己为什么错,心里还是糊涂。
五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当父母用对与错的概念去引导他。他会以为世界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
除了对和错,他不能感知到其他东西。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和兴奋就会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丰富色彩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变得不重要了,重要一定要正确。
这种单调的价值的判断系统,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
随着青春逆反期到来,那时他会发现,世界并非只有对或错,处于正确与错误之间有很大一块边缘地带,他会处在长期的困惑中。
在青春期的孩子,会重新整合自己的价值系统。而越是守规矩的孩子,因为过于极端的信息要整合,就越厉害,必然伴随强烈的情绪。而父母给予孩子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后,越可能出现对抗。
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的解释可能是孩子在长大后要独立,要通过否定父母的形象来摆脱内心对父母的依恋。父母教导的价值与父母的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孩子会像泼洗澡水一样把好的价值观也泼出去。
母亲面对孩子拿书回家最好办法是:
孩子,老师是不允许把书带回家来看的。你要把书还回去,想继续阅读,明天在幼儿园里接着读。
母亲可以收起书,在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让孩子把书带着,并微笑着让孩子在自己面前把书交还老师,给予及时表扬。说:放学后,妈妈要听孩子讲书中的故事,看他是否把这本书看完了。
处理孩子破坏行为,或出错,只有两个原则,
一是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让他把书还给老师。
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如仔细阅读这本拿来的书,并回家给父母讲述。
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有两种方法:
一、避免说孩子错了,更不能说偷这个字眼,因为这样的词极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感觉母亲不喜欢自己。要说不怎么好或这不太好,可以用委婉的责备,当然首先要把他这个行为导向一个良好的动机,而非一种糟糕的东西,使他好的意愿被强化。
二、要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干了一件不太好的事,妈妈为了爱自己的。
如果孩子用不当行为获取别人的书,父母虽然批评,却容许他继续拥有这本书,结果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
天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