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不群不党,可有归宿感么?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冉光芬

    某君看到他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在师门群里贴出一个学术会议的会议手册,从此前通知到会议安排,他都一无所知。于是无限感伤的说:“由此看出,我是被X老师排除在他那个师门圈子之外的。因为参加此次会议的都是他的学生。”

      人类是一个以圈层论家园、以“同XX”找“类聚”的族类。如:现代有"同学、同门、同乡、同庚、同事、同行",古代有"同年、同朝为官"等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无论是“政治还是社会”,都乃彼此互动,各有牵扯之群居的意思。而非一袋装在一起的马铃薯,或者公共场合互不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流的偶然聚集人群。

        人只有在自己可以感知的群体中,才会有存在感!只有在三观相同的圈层中,才会有归宿感和认同感!

      但是,这种圈层,是否可以不必那么实体化,作为个体,能否有超然圈外的飘逸与洒脱?康德说,人之尊严在于行为动因的非外在性和非欲望驱动性。任何对圈层和他人的过份依赖和占有欲,都是丧失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典型表现。

      对于“党群”与他人,我们可否如此:热情似火的参与,云淡风轻的离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