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工作做得多好,领导都感觉这个岗位可有可无,是不是该离开?
培根曾说过:“顺境中不无隐忧和烦恼,逆境中不无慰藉和希望。”
无论工作多么努力,自身岗位都得不到领导的正视,
不难理解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进而产生离职的负面念头。
在老夏看来果断离职这一选择并不明智,且存在多种可能性。
一.高估努力工作创造的意义
题中所述的情况,并非领导没有看到你成就的价值,而可能是你自身高估努力工作创造的意义。领导混迹职场多年,想必也是洞悉与深知员工的心理。
在正常情况下,对员工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工作所创造的成绩会予以肯定,以激励员工继续发挥自身作用;
如果领导对你的努力成果不闻不问,从未对这个岗位有所改观,不排除是你自身因为亲身在工作中,而对工作创造的意义有带感情色彩的偏差。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工作是职员的本分,是与企业契约关系的践行,而非博得领导正视的动作。
客观理性地站在领导的高度、以领导的角度来看,你努力工作所创造的意义是否或多或少有因为主观因素得到了放大呢?
因此,不妨放下领导并不重视这个岗位的成见,冷静地审视自身努力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或许能更好地得出一个相对中肯的结论。
在下阶段的工作中,继续凭借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做到最好,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到领导的认可与赏识的。
二. 这个岗位的价值确实有限
如果自己的本职工作真的已经做到了最好,领导对这个岗位依旧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认可,那并非不可能是这个岗位的价值确实有限的情况。
如果这个岗位在公司中没有实际的地位与价值,因为岗位性质等原因而被领导忽视,被认为这个岗位是可有可无的,
你的所有努力便失去了与之相匹配的效果,更不用谈上升空间与发展前景了。
在这种情况下,相信不少职场人士都会感到职场前途灰暗迷茫,继而放弃了在岗位上看似无谓的努力,选择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地继续职场生涯。
这种思想是错误,而且是危险的,岗位没有发展前景是既定的,然而结局还是要交由你自己书写,选择混日子就是选择了自我堕落,彻底地为职场生涯提前写下句点。
在自己的岗位虽然做不出什么重大的成绩,无法让领导看到自己的不懈努力,但至少勤勤恳恳、无错无失的形象还是能够得到树立,能够为自己谋求调转部门、重新启程带来转机。
三.领导对这个岗位缺少重视
领导同样也是普通人,拥有着普通人会有的情绪,难免会犯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或许这个岗位确实重要,
你也已经尽自己的努力做至最好,那也有可能是领导对这个岗位缺少应有的重视。
有职场人士认为:领导正视与重视你的工作自然最好,领导对你的工作存在偏见也不差,最怕的就是领导对你的工作视而不见。
诚然,相比认可与否定,领导的无视对于员工来说才是最难以被接受的。
在职场上,这些被领导无视存在感极低的员工被称为“职场透明人”或是“职场隐形人”,而“职场透明人”的岗位自然便可有可无。
并非主观判断的受冷落、不被重视,不仅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还可能会形成怠惰的负面效果。
你有实打实地在一个重要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却怎么也难以被领导所正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保持敬业工作的同时,应该更注重表明向领导自己的意愿与工作热情,让领导真真切切地看到你的努力,感受到你所处岗位的存在价值。
四.客观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
最初看到题目的上半部分时,曾以为你是因为失去积极性而感到苦恼迷茫,寻求走出现状、解决问题的钥匙,看到最后意外的是问题在“要不要果断走?”
根据以上多种情况的分析与解读,提供了相应的对策,这里要提到的是工作心态的问题。
因为领导对工作岗位缺乏重视,便思考是否需要果断离开,这未免有些不符合正常的认知。
究其根本,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契约关系,工作是履行自己工资与福利相对应的义务而已
。领导的无视的确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与成就感,但还不至于走到离职的地步。
想要在职场中都得到认可,除了岗位本身与不能忽视的本职工作,还要在提升业务能力同时调整好心态,不要过度放大包含领导在内的他人的看法。
通过客观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培养职场上该具有的自尊自信,远离孤独和被忽略感,把握好核心利益,刷出自己的职场存在感。
文/老夏
如果我写过的一篇文章,讲过的每一话,做过的一个举动,
曾在你的心里荡起涟漪,那至少说明在逝去的岁月里,
我们在某一刻,共同经历着一样的情愫。
有时候,虽然素未谋面。
却已相识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如果你喜欢鄙文,那就在下面点个赞呀,也可以转发或赐几颗糖果,
你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和支持,在此老夏深表感恩.
岁月静好,愿你幸福,一起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