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沟通,终究要传递什么给孩子?
作为和孩子接触最紧密的人,父母每天和孩子沟通和互动最多,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
和孩子说话也好,接触也好,互动也好,所有的行为都叫“沟通”。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切的沟通,你要传递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是思想、价值观、道理、情绪?都没错,但还不对!
准确地讲,是感觉。
人,始终都属于感性动物,即便“你觉得自己非常理性”,但抱歉,它本身就是一种感性认知,就是一种感觉。所以,与人沟通(尤其是孩子),关键不在于你到底说得多有道理,而在于你传递给对方一种什么感觉!
那人需要什么样的感觉?
“四大感觉”,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分别是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感。
安全感
人类最基础的情感需求之一,处于最底层的位置。只有当內心感到安全的时候,我们才能有足够的情感资源去探索生活和世界,并开发自己的潜能。
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容易让一个孩子的內心滋生恐惧、羞耻、无力、绝望等情绪,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这个孩子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婚恋关系。
其实,要保护孩子安全感很简单,说出来一定会觉得司空见惯。。只不过对很多家长来说,要做到真的还有点难度!
方法就是:避免打骂、恐吓、威胁、指责等攻击性行为,而要多些接纳、关注和肯定。
是的,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但是这背后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自我修炼的部分(在此不细说)
归属感
一个人对某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直白讲,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认为自己跟这个群体的人有共同点,合得来。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需要感到自己是属于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社会性群体的。比如家庭、工作、学校、各类群体,都会让我们作为一个人是被他人接纳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形成自我身份认同。缺乏群体认同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自我怀疑,并导致羞耻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
怎样帮孩子建立归属感?
两个核心关键词:
第一是“看见”,看见孩子的感受,看见孩子的想法(如果可以,看见所有)。
第二是“认同”,认同孩子的感受,认同孩子的想法(可以只认同部分)。
做到这两部分,孩子逐渐可以感受到被理解,并感受到被爱,当归属感建立起来后,孩子会愿意敞开心扉跟父母沟通,这种模式也会逐渐延伸到其他关系上面,助力其人际沟通。
成就感
是一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支柱。无论一件事是大是小,只要我们能通过做成一些事来体会个人价值,就会感到动力十足,信心百倍。相反,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法得到成就感时,很容易对自己和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
如何帮孩子积累成就感?
第一,允许,给孩子探索和试错的机会。
第二,协助,帮助孩子克服过程中的困难,给到针对性地支持(记住是协助,不是代替)
对于一个孩子,一定要给到他机会,给他机会去施展自己的能力,小到一两岁的孩子,大到十七八岁(其实哪怕七八十的老人也是),都需要有这样的自我展现的机会,这就叫“允许”。我们会发现,那些从小被较多“包办”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容易会表现出不自信、脾气大、自我为中心,叛逆等行为,这正是“成就感”和“价值感”缺乏导致的。
价值感
被他人爱、关怀和重视,尤其是被我们在乎的人,是每个人內心都需要的。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没错,是必需品。有此情感体验者,通常表现为自信、自尊、自强,这也是内动力的关键来源,反之,则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行为和状态偏差。
价值感的核心就在于,自我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有能力对别人和社会提供价值(无论价值大小、多少)。
要给到孩子价值感,父母具体要怎么做呢?两个关键点:
第一,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完成一些事情(可以是任何正向的事情,无论大小),
第二,收到对方的积极反馈(认可、肯定、欣赏、感谢等);
所以,不论孩子做了什么,积极,及时,高频次地给到孩子正向反馈,这个很重要,就是在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后续篇章,会有针对性的部分围绕“如何给到孩子好的感觉”来进行。
/ END /
文 | 一点老师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