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用典解说之“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
与子产双管齐下的手段不同,宓子贱与西门豹则分别偏重一头。
宓子贱偏重仁爱礼义。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巨大的Flag,然后用美好的道德品行来感化百姓,用自己内心的信念去影响君主,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老百姓见到他这样的有德君子,自然会心向往之,主动看齐;即便是有那么几个作奸犯科的,在做坏事之前也会流露出一丝羞惭之心,从而对其“不忍欺”。
而西门豹则更偏重于严刑峻法。
史料中并没有详细介绍西门豹的出身,我们只知道他是战国初年的魏国官员,曾担任过邺城县令。在任期间,为解决当地三老、廷掾伙同庙祝、巫婆,利用“河伯娶妇”的陋习残害百姓、搜刮钱财的不良风气,故意装作虔诚地参加了一次这样的典礼。
举行典礼当日,西门豹先是以“新妇”不够漂亮,需要派人通报河伯延期举行典礼为由,把“大巫妪”丢进了黄河。等了稍许,见“大巫妪”没有回来,就又把她的三名弟子,以及“三老”全都丢了进去,让他们前去“催促”“大巫妪”尽快完成手续。
经过这么几番催促,当西门豹再次将目光投向当地的廷掾和豪绅时,这些人全都被吓得面如土色,急忙跪地求饶,以至于头皮磕破了之后血都流到了地上。
就这样,延续了几十上百年的“河伯娶妇”谎言终于被揭穿,由此强加在百姓身上的枷锁被砸破,当地长期存在的人口外流等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邺城经济社会发展终于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除此之外,西门豹还在当地开挖了十二条水渠,引漳水浇灌农田,来提升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但问题是,老百姓都嫌苦怕累,听说要去服徭役开凿水渠,一个个都怨声载道,这该怎么办呢?
对此,西门豹就说了一句话:“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个人都有好逸恶劳的本性,都希望自己能坐享其成,做乘凉的那一个,却不愿意劳心劳力,去做栽树的人。
现在我让百姓服劳役,去做一些辛苦的工作,受到他们的怨恨在所难免;但百年之后,希望他们的子弟再想到我说的话,会反过来感激我。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据《滑稽列传》的补写者褚少孙介绍,汉朝建立之初,有官吏认为这些河渠阻断了驰道,想要将其中的几条水渠进行合并改造,结果遭到了当地百姓的坚决反对。而这些百姓提出的理由就是“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贤明君子制定的规范是不可更改的。
与同时期主持变法的李悝一样,西门豹也是一个严刑峻法的忠实信徒,其治政理念与李悝极其相似。在地方施政时,西门豹极有可能采取了很多严酷的手段,使得当地的百姓不得不依从其指令,从而为自己带来了“民不敢欺”的口碑。
最后我们再说回到“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这个典故上来。宓子贱依靠德政治理单父,的确称得上是与世无争,但西门豹惯用雷霆手段 ,说他也是一个“不斗”之人,总感觉有些牵强。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个人在治理地方上都有着独到的手段,以当时的标准判断,也都能称得上是贤臣能吏,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免于死难。
至于他们被杀的原因,史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记载。今据网传的一些分析,宓子贱似乎是在担任鲁国行人出使吴国的途中不幸去世,而西门豹则是因受谗言死于魏武侯之手。这两种说法都没有严格的史料支撑,其是否符合历史实际,我们就不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