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自考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

2022-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拾一

一、单选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3.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4.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5.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6.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哲学)。

7.群体意识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10.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11.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12.在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劳动资料的有(地下各种矿)。

13.生产力系统的准备性因素主要是指(教育)。

1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是(自然科学)。

15.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6.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1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18.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19.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属于,但内容香甜,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经济基础)。

20.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两大组成部分的是(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21.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2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23.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24.下列社会发展各个系列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5.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情况,把人类划分为的三大社会形态不包括(社会整体进步的社会)。

2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7.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8.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准备性因素)。

2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0.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31.按照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2.下列范畴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33.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4.下列各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工业社会)。


二、主观题

35.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对于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战、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3)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代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36.简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表现。

答: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便无法生存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我们所知道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爱惜、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37.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38.简述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表现。

答:(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3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成能动性。

40.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41.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它随着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42.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物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答: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物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种划分法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或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既不能只讲物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不讲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也不能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或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43.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为: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A.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现金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44.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知道意义。

答:(1)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二者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党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到解决,需要通过现金阶级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或确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45.(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地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地其他各要素中去时,它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只是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个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①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产率越来越高。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即从提出自然科学理论到在生产过程中加以应用所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是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4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1)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额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虽然他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47.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二、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民主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8.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答: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统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系统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体系和上层建筑。(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处于统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在由较低社会形态向较高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社会形态。

49.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4)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