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凭什么不能倚老卖老?
一
前段时间,关于“老人倒地讹人不敢扶”“孕妇未让座被老人骂哭”“女孩不肯让座,老人一屁股坐其腿上”等事件又再次进入大家视线,被炒得沸沸扬扬。
有人说,坏人都老了;有人说,我只尊重值得我尊重的老人。而我在想:为什么这类事件会被热炒并且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挖坟”,以至于会有一种这类事件频频发生的错觉?
通常被热炒的事件一定有其吸引眼球的地方,正如众所周知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我们试想,假如是一男子因对方不让座破口大骂,大家不会过多关注。假如是一个孩子,因为对方不肯让座,坐在了对方腿上,那么根本无法称之为事件。
可是当主角换成老人时,感觉就不一样了。
因为我们认为老人应该是慈祥、睿智、德高望重的,不会做出不合理的举动。于是,这种认知和现实的反差造就了爆点。
我知道有很多慈祥、睿智、德高望重的老人。正如同我知道有很多聪慧、优秀、攀登人生巅峰的青年才俊。
但是生活中却有更多的要挤公车,并不睿智的老人,也有数不清的普通平凡,尚未登上人生巅峰的年轻人。
那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的老人们悠闲的晒着太阳,会因为退休金的微薄变得吝啬,会因为身体的多病变得失去耐心,会因为生活圈的缩小变得狭隘,会因为脑力下降而变得固执,会因为想要证明自己依然有价值的而变得任性。
电影《我们俩》中的老人,因为孤老而刻薄孤僻,是很多人老年生活的写照。
那位老人有幸被小女孩带来的阳光照亮,生活变得充满了生趣,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老人生命中,没有出现那一缕阳光。
上学时,你应该专心学习,不要搞什么兴趣爱好;工作了,你应该升职晋级,不要不求上进;到了一定年龄,你应该结婚生子,不要谈什么人生幸福。
我们很多人就在对抗并打破这些“应该”、这些框架、这些思维定势中成长,现在我们把这些施加给了老人,我们认为,老人就应该德高望重,不应该有不合理的举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不知不觉,父亲像个孩子了,固执、单纯、喜怒形于色,可他还是奋力地想要照顾我、保护我、指导我,希望因为有他的存在,我的人生变得更加正确与安全。 当然,这是徒劳。 我看着他徒劳地与衰老抗争,很想走上去摸摸他的头,说一声,乖,别闹。
--摘自《当我们长大,父母就变小了》
人的生命历程是一条抛物线,从出生后不断的成长学习,达到抛物线的顶端。
此后,便开始每况愈下,体力精力脑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递减,直到最终回归为孩子的状态。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每个人都将面对。
因此老小孩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老是指他们的身体,小孩是形容他们的心智水平。
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在爱幼方面我们大多做的无可挑剔,不少做父母的甚至可以为孩子牺牲生命。反观在尊老方面,还需要我们做的再多一点。
有很多网站书籍专业人士,会告诉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很少有人给我们普及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当一个孩子做出不合理行为时,我们会宽容他的任性,那么面对一个老小孩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多一些耐心和包容,而不是肆意的加以舆论的指责?
三
有人说,我知道大部分老人还是好人,那些不好的老人在年轻时就是坏人,所以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那么坏的标准是什么?飞扬跋扈就是坏?泼辣大胆就是坏?蛮不讲理就是坏?还是认为年轻人该给自己让座才是坏?
可是我们无法得知飞扬跋扈的背后是不是他病痛难忍,再也无法站立了?
大胆泼辣的背后是不是她体力不支,以至于再也承受不住车子行驶过程中的摇晃?
蛮不讲理是不是因为她几次倒车,都没有年轻人给他让座,以至于最终爆发?
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一个成年人不应该轻易莽撞的下定论。更何况还是给对方贴上坏人的标签。
有人说这些新晋老人的经历坎坷,身上有着那代人特有的烙印--文化素质低下,信仰缺失。
正是这代人,伴随着我们祖国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经济繁荣,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一生。
那些的坎坷经历不足以成为断定他们更有可能是坏人的依据。
同样,我们也无法断定在这代人还未老去时,是否为那个抱孩子的女士--你的母亲,在公车上让过座。
这代人辛苦一生,如今日益衰老,他们要面临父母权威的失落、家庭关系的易位、家务劳动的繁重、社会交往的障碍等问题。
我们所给与的关注和帮助实在有限,却依然要求他们:不要有额外要求,那是为老不尊;不要有不合理举动那是老而不死;不要有情绪有脾气,是不值得被尊重。
当这种“一些老人不值得我尊重,他年轻时就是坏人”的观点如果被普及开,我不知道会不会随着传播,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由"一些老人",变为"很多老人",再变为"大部分老人",最终有一天我们会漠然的无视老人。
同时我也无法预测,由这种观点带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被老人觉察后会不会为了维护脆弱的自尊,而变得更"坏",从而又反过来印证了这种观点,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
这类事件被反复提及,给人一种频频发生的错觉。
或许是我深居简出,至今没有碰到类似的事情。
相反,倒是前几天出门见到这样一幕:年轻人低头玩着手机稳坐泰山,身旁的老人整个身子倚靠在竖立的扶手支架上,握着支架的双手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
这种情景我见过不止一次。
我的经历也只是个案,不足以说明自私的年轻人很多,但是对于这类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解读?
即:反复被提及的事件是因为发生的少,还有吸引目光的价值,类似于人咬狗,而那些不再被当作热点提及的事件,未必是因为没有发生,而是大家习以为常麻木了,类似于狗咬人。
在网络媒体的频频热议中,一直是年轻人在各个平台指责老人的不合理举动,使我们只能看到单方面的说辞,无法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比如老人的不合理举动是否仅仅因为对方不让座?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对方言语的刺激?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对方的态度不好觉得受到了侮辱?有没有可能所有的固执、任性、蛮不讲理只是为了维护那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尊严?
而做为事件的另一方,老人却从未有过任何申辩的发声。为什么?自觉羞愧,无颜理论?还是因为不仅在生活中他们是弱势群体,在网络中更是如此?
对网络的使用他们远不及年轻人熟练,他们发出的声音如此微小,他们甚至不知道网络上的热议就被莫名其妙的颠覆了形象,贴上了坏人的标签。
我们利用他们不熟悉的工具,在他们不了解的领域无情的碾压他们几条街。
网络上,话语权不在老人手中。
我们为什么会用自己的优势,碾压老人这个弱势群体?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社会背景: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年轻人势必会背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面对更大压力。
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是想逃避这种责任和压力的?
有没有可能,为了这种逃避不受良心和道德的谴责,我们下意识的去营造更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去合理化这种逃避?
面对这种可能性,我更希望是我腹黑,是我阴谋论,是我想多了。
五
提到道德谴责,很多人说:我并不反对照顾老人给老人让座,我只是讨厌道德绑架!
所谓道德绑架,是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你的言行,强迫你该怎么做的行为。
这种行为讨厌么?讨厌!但是指责的内容正确么?正确就改正,不正确就去面对去抗争,去承担这份指责的压力。
可是有的人却选择去抹黑事件中的另一方,去挑剔那些老年人,以便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触犯行为底线而不用背负压力,这种行为跟立牌坊的婊砸区别在哪里?
道德从来不是有章可循的东西,而是整个社会达成的共识,一种不成文的行为约束。这种约束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松动,会有变化。
我无法为这类事件中的道德标准下定义,道德的话题太大,咱们说同理心。
咪蒙曾经有篇文章提到:很多女性有了自己的宝宝后,看到别人的宝宝也会很疼爱,这是因为同理心。
而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都会有同理心:喜欢读书的人,会仔细对待每一本书,不会使其破损;养宠物人看到小动物格外喜爱,哪怕是只小野狗。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仅仅停留在道德约束的层面,未免有些牵强,而如果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由己及彼的同理心,就容易多了。
你真心的尊重孝敬自己的老人,就会去善待所有的老人;你满心的疼爱自己的宝宝,就会喜爱所有的宝宝。
六
如果问你:爱自己的父母么?你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爱!但是如果问你该样爱的时候,你是不是难免语塞?
从我们还未出生,父母的爱就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而我们也如对待空气一样看待父母的爱--虽然无比珍贵,不可或缺,却又视为天经地义。
我们在父母悉心呵护中长大,在家中大多都习惯了父母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照料。我们很少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体谅他们,去考虑他们的感受。更不用说感恩他们,照顾他们,疼惜他们,包容他们。
说我们自私,未免有些委屈,我们只是从未意识到,他们也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
从我们有意识起,父母的形象就被固化了。在传统观念中,父亲总是坚强勇敢、无所不能、充满权威;母亲总是温柔慈爱、细致体贴、包容一切。
他们努力使自己更贴近父母的角色,做合格的父母。而我们多年来习惯并默认了他们做为父母的角色。
可是有没有想过,在父母这个身份角色之外,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会无助会恐惧,需要关心需要温暖。
其实哪有什么无所不能,不过是全靠硬撑,以换取你的安心;哪有什么包容一切,不过是全靠演技,以换取你的放心。
他们总是说:我们一切都好,别惦记了。哪怕心里无比贪恋有你陪伴的时光。他们总是说:忙你的去吧,别耽误正事。可是无论你何时回头,都能看到他们凝滞在你背影上的目光。
他们有时摆出一副权威的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老了,需要你的尊敬,就像你小时候那样仰视他。
他们有时喋喋不休的唠叨个没完,那是因为他们老了,需要跟你交流的温暖,就像你小时候扯着他,一天要问上百次"为什么"。
他们有时莫名其妙的倔强的像个孩子,那是因为他们老了,需要你的包容,就像你小时候他包容你那样。
他们跟千百万个老人一样,需要被尊重被呵护。
七
前几天朋友分享给我一个视频,是一位妈妈记录了三岁女儿一天之内的40次嚎啕大哭。
我完全惊呆了:这小姑娘动不动就哭,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
比如今天不是她的生日,哭了;坐车时她的哥哥看她,哭了;她的零食断成了两半,哭了……等等,这是完全不讲道理的节奏啊!
朋友笑了,她说:小朋友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不开心就哭。
我愕然,或许在我们还不记事的时候,都有过倚小卖小,莫名其妙,蛮不讲理的时候吧。
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变小了,那么换我们来宠着他们,就要惯着他们倚老卖老。
如同当年他们包容我们的倚小卖小、不讲道理。
今晚回家,拉一拉妈妈那双常年照顾全家而粗糙的手,听她讲讲抚养你长大的艰辛。
捶一捶爸爸那一生担负家庭重担的肩,跟他聊聊为了让你过得更好,他所付出的努力。
我希望有一天,老人们外出都可以倚老卖老,上下楼(车)有人搀扶一把,过马路有司机礼让几秒,拎重物有人帮忙一下,没有嫌弃的目光,没有不耐烦的态度。
老人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善意和来自社会的包容与认可。
不凭什么,只因为他们为社会、为家庭、为子女贡献了一生。
而在那些老人中,你我的父母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