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真实
故事从这里开始,也可认为是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早上母亲对女儿说:把你桌上这些东西都收掉,言语中带着不满情绪,这些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而遭厌弃。
女儿知道,因为最近需要陪伴父母才来父母家里,所以,把这些需要用的家伙都带来。
女儿按母亲的要求清理完了桌面的东西,一边清理一边心理酸楚,有血缘的母亲也是有条件的付出的,付出与包容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获得感而带来的安全感。
我就是看看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触呢?是觉得正常人之常情,而掩饰内心的人情世故的凄凉,还是“家族之爱”的传统道德绑架呢?有不少人经历这些都是这两种状态,然后追求公众道德的标准去理想化自己与父母的爱关系,叫做改变,叫做“学会爱”,叫做“无条件接受”等等。
这里忽略了一个正真趋向改变的前提“面对真相”。有多少人,勇于面对人性中的弱点,即便对方是“权威”,有多少人用“讨好式”逃避自己不去面对真实。
人生中如果一开始,我们能面对真实,毫无恐惧的揭开虚伪的面具,还有后来把自己活成填海式的,一步步走向起伏跌宕的命运交响曲吗?
生命从未停止脚步父母意识里也是人类历史的库存,也积累了世代的“人性的弱点”,他们经历了饥荒,经历了改革开放,随着社会变迁,他们一直在追求一份“牢不可破”的安全感。这是我们需要去理解的。而不是理想化“崇高父母”的形象,来自欺满足自己的“虚荣”。
同时,值得探索思辨的是,不是一概而论的用“孝道”名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起伏。比如,需要面对父母即便对子女也存在经济利益的期待与控制关系来体现“自我权威”的满足感。
面对人性关系的真实,解开虚伪面具底层与父母心灵层面的冲突与纠缠。这样你才能解脱,才能懂得真正爱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懂得爱他人,尊重他人。在感官层面,在大脑网络层面的“架构正面意义”回避,内在冲突与纠缠有生命意义吗?
遇见自己面对真实,爱自己了解自己,顺应自己的生活之道,不攀缘外在关系,企图成为怎样的“孝子”,给自己一个温暖舒适的心灵环境,同时看到关系真相,理解父母,理解他人自然生发无条件的爱。
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以“孝”之名去“包办”父母的生活。
接受真实,解放自己,尊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