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散文

茶与人生际遇

2017-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金中紫
茶与人生际遇

最早对茶的认识,是源于小时候看母亲泡茶。

母亲是绵阳人,她介绍自己时常说来自川西,再补白时就会说:“就是成都方向的。”从母亲的自我介绍,可以觉察到她对大城市的喜爱,也可见她对生活的热情。

在大家都缺吃少穿的年代,母亲喜欢喝茶,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的爱好。

母亲常喝的茶有两种,一种是茉莉花茶,一种是老荫茶。此外,母亲还常备一种本地产的粗糙的压制茶,形如圆锥窝头,叫沱茶。如果没有了花茶,她便用沱茶替代。泡茶,是母亲每日必做的功课。

晚饭后,母亲通常会亲自泡上一盅,用的是一种叫做“搪瓷”工艺的铁盅。铁盅外边印着“****年度先进工作者奖”的字样,那是母亲工作的荣誉记载。

母亲大多时侯是亲自泡茶。她动作较慢,但一丝不苟。烧水、置杯、沏茶,先后顺序有条不紊。若她偶感身体不适的时候,就会使唤我去泡茶。我总是心浮气躁,手忙脚乱,泡好茶时也会滴漏撒一桌的茶叶碎渣。稍长大后,便已形成习惯,会在饭后自觉为母亲泡上一盅茶,甚至视为责任。后来,在母亲病重的岁月,即便在生活变得有些艰辛的日子,我都一直呆在母亲身边,不曾远离,也常为她泡茶。用我自己理解的孝,为母亲做力所能及的照顾。

其实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但母亲却常用训诫的语气对我说话。

“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多做点家务,要勤快点才行!”所以,母亲常使唤我,在她看来天经地义。她从来没有因为对我的使唤而自觉出对我的不公。

我心眼小时也曾想,母亲也口是心非。她对我的使唤和她自己常挂在嘴上说的不一致。她常说:“无论哪个孩子,都是我手背手心的肉”。

我藏在回忆里的这些许“怨”,或许能说明小时候,我对泡茶是“敬而远之”的。

喜欢上喝茶,是自己也成为了母亲之后的事。宿命从来以重复的面容展示人生,我也一样地成为了一位女儿的母亲。当人生不再是一个人的责任、不再轻松时,有那么些年,工作的压力很大,必须天天熬夜加班,才可以应付过去时,我养成了喝茶的习惯。

喝茶的养生功能记叙有:既可以提神醒脑、消烦解渴,也能舒缓精神焦虑、缓解压力。因此,我选用冲泡茶叶的方式是冲着提神去的。为了达到效果,我通常要用烧沸的滚烫的开水,泡得浓浓的、直到嚼出些苦涩来的茶,才觉得过瘾,才觉好。

最过瘾的喝法是泡上一“缸”茶。“缸”,这个大容量的容器,是喝茶的人给泡茶的器具非常特别的一个称谓,这样的茶具和喝法,只适合象“茶缸”一样存在于市井、在街巷邻里的关系中撷趣逗乐、悠闲自在的人把玩,如胡同里的说书人;此外还有下力的职业,下体力的,象古镇老街的人力“车夫”,费脑力的,如我这般“熬夜”码字为生的“码字农”,也是大缸茶的爱好者。

后来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当然也包括了茶叶。

随着物质的繁荣,我慢慢见识到朋友们从各地捎回来的茶叶。

最早喜欢上的是绿茶系列,最爱的还是龙井,此外,还有碧螺春、铁观音、黄山毛峰,安吉白茶等,都是有过品茗的茶叶;还因为教师职业的缘故,朋友以茶作礼送予我的也比较多,兴许茶的品质更接近社会对教师人品的美好寄托吧。如茶一样清心素雅的品性,不正是孩子稚嫩的身心所需要的人生导向吗?因此,茶叶作为一种礼物予教师身份的人时,是一种认同。

我把那些上好的茶叶隔三差五地带到办公室,和同事们分享。只是那个时候正值人生事业的进取时期,博取人生价值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其本身并不是一杯清茶的情怀可以阐释的,喝茶更重其有形的价值,注重茶叶的品类等级识记,喝茶的心境,是酣畅快意,以茶会友论道,时而有声色犬马的笑谈。

对茶的品鉴之好,还承载了生活的馈赠。曾记得对“兰贵人”的嗜好,就来自一次“彩云之南”的旅游。

在云南旅游的所有有声有色的花哨推销中,唯有一次安排观览茶艺表演的活动被我深深地记住了。

游客三五成组,被导游带进一间间用竹子搭建的精美茶室里,欣赏茶艺表演。先有空灵的音乐和朦胧的白色水雾把人带入飘渺玄幻之境,然后是面容姣好的仙气十足的茶艺女飘然而来,席地而坐,娴熟优雅地演示茶艺,讲解茶道,最后呈上芬芳郁香的茶汤,让游客们逐一品鉴。醉茶后的我懵懵懂懂,看见茶单上有一种名叫“兰贵人”的茶,便不明觉厉,附庸风雅地点了它,然后再聆听茶艺女介绍其由来。据说来源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乳名,因其叫兰儿,提升为“兰贵人”,“兰贵人”一词由宫中传至民间,赋予一种茶的名字。

事实上兰贵人作为一种茶叶原产于台湾,属乌龙茶的添香加味茶,色味清香、回味悠长,喝后口舌之中产生一种鬼魅的香味。我被“兰贵人”的鬼魅香气迷住了,慷慨买下数十余袋,后都赠予了喜欢喝茶的朋友。

许多年过去,那次旅游仍留给了我“兰贵人”的记忆和延续至今的喜好。这样的喜好倒是和云南的风土人情留给我的记忆如出一辙的温润清新。行走之乐在于文化的体验,茶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行走之中的收获。

茶对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却是来源于阅读。

少年时读高尔基三部曲,并没有真正读懂一个少年的成长艰辛,反而是对少年高尔基和外祖母寄居在姨婆家喝茶的情形记忆犹深。作为俄罗斯民族的一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和朋友在华丽的客厅里品一餐午后的红茶,是生活富足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对生活有着向往,有着热情的人的追求。小说中,对每日必饮的茶的计算也令我重新估量茶的价值,乃至若干年后,在酒吧茶肆看到“立顿红茶”时,一时把它和欧式贵族生活画上了等号。

关于下午茶,给人深刻印象的还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本小说中有一段关于下午茶的描写:“英国人一般在下午三点至四点之间用下午茶点。------译注他回来了,捧着一大捧紫罗兰和百合……” 于是在小资的“字典”里,下午茶和生活方式、文化、浪漫联系在一起了。“tea break” 是多么熟悉的英文,如果你在精英集聚的写字楼里工作过,便已耳熟能详了。

曾经应邀参加过一个主题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活动,其中就有日本茶道表演。

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其茶具和中国功夫茶同出一宗,却又在制茶的程式上被继承发扬了。日式茶道的程式更为严谨,由着装雅致的茶艺师,在强调古朴、简素、自然、幽玄之意境中,带观赏者进入禅空境界,让人领略关于茶的美,享受茶的空寂精神。

从幼年印象中粗糙的大茶缸到优雅的欧式下午红茶,及清香宜人的兰贵人、日本茶道等,混映在脑海中,仿佛丰富的人生,给人眼花膫乱的感觉。

真正地静下心来品茶,是近两年的事情。物是人非的际遇,几乎让人回归了空寂和无欲的境界。喝茶,便是一种不作为的消遣和静养。

这种想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不太记得,许是经年之后的缓慢累积所至。让我在某一个时间,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大堆茶具,还搁了一柜子的茶叶。甚至还有那么几套正宗的宜兴紫砂茶具、红木镶玉的茶盘、景德镇的茶洗、青花瓷的茶碗、白玉瓷的茶杯、上好的羊毛杯刷,一个日本朋友送的细瓷茶壶;陶的、瓷的、琉璃的等等;茶盘上,还供养着几个从旅游地带回来的茶宠。其避邪发财之说不足为信,倒是可以观赏自娱,把玩罢了;还有可以叙事的,是每一件茶具的故事。

有一年去茶叶之乡的福建,在每个参观的地方,都有上好的铁观音待客。主人不紧不慢地烧水、取茶、洗茶、恭杯,直到请你闻香、品茗,程式完整的待客之礼,让人对品茶之人心怀敬仰。茶之礼,已是超越了世俗排场的一份诚意与尊重,亦是虚怀若谷的商儒之仪。

前几日,先生学生的父亲来访,也算是商务顺道,看孩子更拜见老师。其也算是一方茶叶巨贾,见了孩子老师自是热情洋溢,嘱咐随行助手拿出一路备用的功夫茶具置于老师陋室茶几上。

那是一套别致的,有茶商自己对茶文化和习性深刻理解的独家茶具。琉璃素质剔透晶莹,恭杯和茶杯亦和其它功夫杯无异,只是泡茶的茶壶呈圆柱状,口径仅3、4厘米,共两层套壶,外壶手柄呈褐红茶色。

老先生亲自取茶恭杯,一系列曾经熟悉的程序,茶水便呈现眼前。先生亦事先嘱咐我好好学习,我不曾挪下半步。茶过三开,老先生问我觉得茶色如何,我说还和第一开一样好,他问口感呢,我品呷一口,觉得还是和刚才一样好。我忽然觉得和自己平时的泡茶有些不同,生了疑问?老先生解释说:

茶具最为讲究的,便是那无色透亮的茶壶上的一对茶红色耳柄,是泡此红茶最为重要的汤色比对标准。

是所谓一开偏涩,二开正好,三开偏淡是功夫茶味的客观存在。今眼见一个独创的设计,令一开茶恭杯屯取候用,三开之后延时滞取,当在五开之时还有馥郁芬芳的茶香,其茶色、茶味也近似二开。

茶之功夫,蕴涵中庸之道。急不得,先手未谓最好,后来也可居上。

人生萧然百废,心情平和寡淡之中,能有这一见识的偶得,也是茶之功夫所在。

茶之功夫,真不是那些学着把玩的茶具和花哨的摆陈,或日式茶道昙花一现的玄幻之魅,亦不能蚀心刻骨地久远。老先生以茶敬师,其心意至诚,让人为之动容,亦为先生见证了师道之尊,现于茶道。

无戒365挑战营,金中紫欢迎您的点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