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师的曾经07 且歌且行之【拼凑】
越是简单的,越是有力量。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慨。
少年时很容易得到快乐,多半是因为未经世事的沉浮,所以可以满足于可能甚为微不足道的收获,而另外那么多那么多的不公不平不应当,在青涩的青春里,却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的注意力,通常只集中在当时当地的那个情境。原来,“活在当下”这个听上去修为甚深的境界,我们其实早就已经学会。只是不知道怎么,却在知道越多认识越多之后,忘记了。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有我们的智慧永远无法穷究到底的深刻。
所以,无论你的世界多么大或者多么小,只要愿意,永远都可以有更多的新鲜事情在那里发生,只是太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意而已。
在无聊中寻找乐趣,恰如在泥潭中开出花朵,总是有可能的,甚至这花朵会比寻常的更加芬芳。
通常来说,我是一个不依赖激情生活的人,也可能是因为本身没有什么激情所以习惯如此。
我总觉得,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自以为能或者总是告诉自己行,无非是自欺其人掩耳盗铃的无聊手法而已,而我更关注的是学什么会什么用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理性主义唯物者。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年少的时候,激情会对于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个所谓的激情,会以很多形式展现在不同人的身上。于当时的我,主要是好奇心。
我被安排做了“培训”,虽然这个事儿看上去一点儿都不像是我原本以为的“培训”。不过恰是这个不是原本以为,让我很好奇。
事实上,无论我们把所做的任何一个事情称为什么,都不会使这个事情的本质增加或者减少一点什么。所以名称其实只是个没什么意义的代号而已。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着相同代号的一类东西,又一定是有着相当高的相似程度的。
无论当时的我把这个叫做“培训”的事情做成了什么样子,我始终相信,所有叫做“培训”的东西,应该还是会有个标准一点的样子,我很好奇自己做的还差多少。
于是,我尝试着去寻找有没有什么普遍或者接近真相的,本质一点的东西。
在工作当中找点儿形而上的东西,看起来很难。
在我迅速地熟悉了各路英雄们的座次以及八方好汉们饮茶的诸般偏好之后,组织会议(培训)这个事情就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开始变得没那么挑战,又或者是我的心思本来就不在操持事务性的事情上面,所以做到差不多不出乱子的程度,我对自己就开始没了要求。
我是个矛盾的人,生活上害怕变化,事情上厌恶重复。
工作任务并不是很重,因为各方诸候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看管,并不会时时地回来参加培训,于是在各个地方办事处的农忙时分,就是躲在总部的我的闲暇时光。
对于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无所事事的时间着实难熬。顺理成章的,我去找了一些事情做。
其中的一件事叫做“混圈子”,主要是在网上各种培训专题的论坛游荡以及参加有的没的的线下活动。
这些个在现在看起来极普通而正常的事情,在当时的环境以及结合我自己的个性,却是相当之困难的。
我是个内向的孤独症患者,一向都是,对于这个世界,我小心翼翼,充满恐惧。这些,是内在的障碍。
那个时候的社交网络远不及今天的发达,我们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手提电脑,更没有今天这般丰盛的互联网,自然在技术层面也就无法如今天这般迅速而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这些,是客观的阻碍。
然而,什么样的困难都会烟消云散,障碍永远战胜不了愿意尝试的热情。
有谁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永远不要低估了一颗冠军的心。
所以,“愿意”才是最大的动力。
玩论坛的有各色人等,类型比实际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更加丰富得多。对于社交恐惧的我来说,藏在屏幕后面是更加安全和自由的选择。
况且,如同后来流行的那句话所说的一样,在网络上没人知道屏幕后面是不是一条狗。所以我可以努力地扮演成一个我想成为的样子。从实际效果来说,表现还不错。
眼界一打开,会发现这世界真的不一样了。
在A社区,我是一个菜得不能再菜的懵懂新人,每天问着不同的菜问题,虚心而诚恳;
在B社区,我是一个二得不能再二的搞笑水客,在各种帖子里调笑恶搞,肤浅而轻佻;
在C社区,我是一个专业点赞跟帖的人;
在D社区,我是一个只讲干货的专家
……
我同时活跃在几个专业的培训论坛上,扮演着各种角色。其中除了搞笑的那个让我有点无聊以外,其它角色都算游刃有余。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迅速成长。
玩转论坛的秘决其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搬”。我不生产知识,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搬来搬去,别人的知识就在分享中也成为了我的知识。于是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那些问题里除了有自己工作当中的困惑,绝大部份都是某些社区中久久未能得到解决的。
我把它们整理归类后,搬到其它论坛对应的版块,引人来讨论。看到有见地的观点或者觉得不清楚的表达时,我再把这些回复搬到问题的原帖去和题主研究探讨。
简单来说,就是把A处甲的问题拿到B处给人讨论,然后听到了乙丙丁的声音,我再带着这些声音回到A处跟甲以及甲的朋友们讨论。
一来二去的,我成了知名度极高的专家和活跃分子,虽然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我。而我也自觉离一个“懂的人”的距离越来越近,虽然还是会有很多不懂的事情。
然后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如果你不会讲课,怎么敢说自己是做培训的?
可是我真的不会讲课,而且也没人教我。
这家公司基本上不引进外部课程,更加不可能花钱派我个小毛孩子出去学习,而公司内部针对我们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培训。至于再具体到我公司的各位讲师的水平,呵呵,我并不认为他们比我更懂一点。
于是有了第二个事情,学讲课。
世界那么大,缺少的从来不是资源,只看你如何利用。我有的是时间和行动。
首先我明白了一件事,不管我实际上能力如何,我都是这家公司确定并且唯一的培训工作负责人。
这个职位的人,经常会收到大量培训公司的培训课程的宣传资料。而一般,我们会根据纸张的质量决定拿来垫桌角还是包书皮,或者直接丢进垃圾桶。
需求产生时,机会就会产生。
当我想要去学习讲课的时候,忽然发现了这些看上去没有什么用的东西的价值。
我开始主动给这些培训公司打电话,表现出对某一课程的极大兴致、对讲师的崇拜与景仰、还有公司对培训课程的迫切需求和引进课程的极大可能,然后试探着要求试听考查一下课程。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接电话的销售应该有点儿懵。
回忆至此,诚恳地请求当年所有被我骚扰过的培训公司的销售以及客服人员,原谅我虚假不实的表达,同时对于成长路上得到诸位的帮助由衷表示感谢。
通常在我的软磨硬泡死缠烂打之下,我会得到全课程的四分之一试听时间。一般我瞄准两天的课程,拿到半天的时间,不难。重要的是,免费。
接下来的问题是,只有四分之一怎么办?
我花了一分钟的时间,想出了解决方案:选四家公司如法炮制四次好了。市面上的课程大同小异,看课程大纲就知道了。
…….重复,是最简单的套路……..
然后,我成功地拿到了4个四分之一,看上去大功告成。接下来又一个有点儿尴尬的发现是,四个四分之一都是开头的半天。好比你跟四个人骗了试菜的机会,他们给你的都是相同的一个开胃汤。OR囧
不过没关系,我们临时再想办法好了,车到山前必有路。
我学会了在上课的前一天找到各种借口改变试听的时间,巧舌如簧地说服别人让我把上午改成下午,或者把第一天改成第二天。
结果是我成功地拿到了不同公司冠以不同名号的提纲类似的课程的不同部份。
其中包括A的头、B的手臂、C的躯干以及D的腿脚,然后加上我的飞针走线,[汪式原创课]叮叮当当地面世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当时的我,并不以此为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