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艾达书
艾达如晤:
早就想写一封信给你,但又不知如何提笔,怎样措辞。初次见到你的文字纯属偶然,然而刚见到你的文字就被深深吸引。或许文字的力量是最不可捉摸的一种力量,它有一种天然的“魔力”,但这需要人去欣赏。我一向认为不被人欣赏的文字是极为寂寞的,但反过来说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字,这样的人又是何等的幸运。
我之所以有幸成为这样的人首先要感谢“绿山墙的采薇”伯乐。是她慧眼识珠,把你的文字呈现在我这样的一个普通读者面前。从你的文章《我的家乡——东栗园》始见你文字的风采,依稀记得采薇伯乐的推荐语的开头这样写道“这是一篇有关于乡愁、乡情的绝唱……”诚如斯言,在拜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当时就很好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情感是怎样奇妙地排列组合出来的呢?一样的“乡愁”,共通而又共同的“乡情”,在作者温婉细腻的笔触下犹如一脉清泉,淙淙地流淌,“润物细无声”般地渗入读者的心田。
我也曾在文后留评,甚至还为你的文字“抱不平”。大意是,这样的文章应该荣登榜首,借助于“王座”的影响力,理应让这束“乡情之光”映射四方!当然这是我的一厢情愿,自然这也是一个普通读者对钟情的文字和喜欢的作者最真挚而又无可厚非的表达。你在文后好像还配了一张图片,如果记得不错,应该是一湾蜿蜒曲折的清流。我想那或许是你想用这样一个画面浓缩或映照你那缱绻无尽的乡愁吧。
满溢着“乡情之殇”的东栗园是一个认识你文字的开端,也是一个美妙的旅程。又阅读了你几篇游记,文字之美自不待言,特别是作者游历之广,识见之深令人叹服。你在游记的文章里面写了很多山,尤其是对于人和山之间关系的见解深得我心。你在文章里说山不是被人来征服的,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人需要和它平等地对话。是啊,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你的文字一语道破天机!这是你游历诸山的心得,我想或许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吧。
如果说从“东栗园”的乡情、乡愁到山川秀美,是宏阔的主题和壮美的场景,那么文字的恣意奔流、波澜壮阔在转过一道弯之后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那是一种抽象的美。是天上的云,是水中的月,是花上的风,这就是你的诗。我不知如何去展现你诗歌的美,也许比喻确实是蹩脚的,但请允许我比喻一二。风、花、水、月、云,似乎也不能充分说明你诗歌的特点,那么我就从俗一些,称之为风格或特色吧,但我还是特别喜欢用“风骨”二字。你的诗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骨,但又不乏温情和力量,譬如你在诗中这样写到:
“以夜为笔 饱蘸黎明
………………”
当然最为直接的还是你简书上的开场白:“岁月为笔,文字入墨。过滤忧伤,收藏阳光。”
行文至此,似乎都是有关你文章的。我想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大约是互为表里的。由喜欢某种文字进而欣赏文字背后的作者更是人之常情。毋庸讳言,每个人的文字都自带滤镜,我想,通过你的文字,我所读到的应该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你。或许我对诗、文或人的解读都过于肤浅,挂一漏万,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顺祝春安! 云水一
2023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