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心理

我从哈佛幸福课学到了什么(一)

2017-03-16  本文已影响238人  婧雅
来自网络

大概是一个半月前开始学习哈佛幸福课的。

当时是因为感觉压力很大,再加上我一直都有强迫性思维的毛病,有天有点不堪重负,我说,有什么办法能压力不那么大啊,结果他随口就说,我推荐你看看哈佛的幸福课吧。其实几年前网易公开课刚上线的时候,我就听说过“哈佛幸福课”,据说很火爆,但那时理所当然地把它想象成是那种很鸡汤的讲座,完全不知道它其实是兼具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心理学课程。

而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驱力”吧,别的很多事下了决心不一定能坚持下来,但这件事因为自己确实很需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很强烈,最终坚持了下来。

总的说来就是受益匪浅,这不是套话。我总结了九个对自己最有帮助和启发的地方,准备分三次进行总结,希望对看这篇文章,以及对这门课感兴趣的朋友能有一些帮助:

1、转变是核心

印象中前两三节课主要是课程简介,涉及到一些课程的理念,内容的方向以及授课方式,沙哈尔教授的讲课方式是那种很平缓,演讲式的,到后来我就想到国内的翟鸿燊,以前偶尔看过他培训经理人的演讲,语速超级快,超级有激情的那种,沙哈尔教授的讲课方式应该和这位截然相反。我个人很喜欢。

前几节课中有很多总领式的思想,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化(transform)”。意思是说,接收信息还不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改变容器的形状,即改变解读的方式。

同样是加水,容器不同,水的形状就不同,这里把解读信息的方式类比成接收物质的容器,很具象,让人印象深刻。

积极心理学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解读事物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变形”。这个观点在后面的自我和谐目标以及完美主义的部分体现的更明显。

2、学会问问题

以前听到过这种观点,说一个好问题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学习提问,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通过幸福课,终于明确了这个问题。课程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一个问题:学会问问题,问题创造现实。卓越的和平凡的哈佛学生之间两个重要的区别是:1、他们永远都在问问题;2、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我有一种形象的理解,提问就像搜索引擎,输入问题,就会检索出对应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后,我们就有了相应的探索方向。

而学习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不仅要问“我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失败”、“我们的关系存在什么问题”这样的针对消极面的问题,还要问“我有什么优势”、“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怎样做可以使关系更和谐”这样积极的问题。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家针对消极方面进行的研究与针对积极方面进行的研究比例是21:1,这说明我们习惯性地关注“不太好”的那一面,往往忽略了积极的一面,而关心积极的一面,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治愈效果,产生更普遍的意义。

问题创造现实,提出问题后,我们才能看到以前从未关注过的问题。

3、目标是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一种手段

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害怕设定目标。不是不想,而是害怕。

而害怕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担当,或缺乏毅力,而是我发现目标最后总是会变成“牢笼”,让我束手束脚,甚至还让我寸步难行。只要一设定了目标,我会立刻进入一种“自我审查”模式,用这个目标对自己进行雷达般的监控。

我学习幸福课的一个诉求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在自我和谐目标的部分,我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目标不重要,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才更重要。或者说,目标是专注当下的一种手段。

听到这个观点时我豁然开朗。我知道这和我自己内心所抱的态度本身就是一致的。

以前的自己对待目标的态度就是本末倒置,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忘了自己的诉求,所以跑偏了。

所以我现在开始尝试“设立目标”,我的意思是,突破自己在有目标的情况下的那种“不适感”,我知道我需要目标,而我的内心也一直想要目标的帮助,只是我不能战胜自己的强迫症。

最重要的是,沙哈尔教授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失败来学习。所以我想我可以多失败几次,就算一开始不能很顺利的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解读成“你看,我果然无法设立目标”,而是“只有通过失败学习,所以我离成功更近了”。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