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大理走进科技小院看洱海保护的那些人
罗帮义
九月的大理,海西的风景由绿开始慢慢泛黄,成熟的稻穗开始被丰收的负重压弯了腰,“虽然一改过去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但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管理稻田水肥的技术员小李说。稻田里不时有鱼觅食游动的声音,看着稻田沟渠里清澈的水流出,古生村村民说“现在田地里流出的水和过去相比,可以说变化很大,这都是科技人员的功劳”。
在大理生活的人都知道,特别是洱海周边人多地少,过去大家盲目地用大水大肥来取得好收成,长此以往不仅投入越来越高,而且严重破坏了突然和环境,特别是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对洱海构成了严重威胁,自洱海抢救模式开始,我州十分注重洱海保护的方方面面,对洱海周边特别是海西的面源污染采取了各种方法治理,虽有成效,但收效不是那么明显,为彻底解决洱海面源污染,我州和专家和院校合作,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就是扎根在古生村里的“科技小院”了解这些正在为洱海把脉、为攻克面源污染的那些人。
刚刚午休结束的专家和大学里的精英们,又要到监控点采集数据,每天3次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已经是风雨无阻,一个女大学生引起了我们注意,他浑身沾满泥土,正值爱美的年龄,为工作已经不顾自己形象,当我们会意地和她攀谈时,她说自己很喜欢大理,特别是洱海苍山,是她很小听别人讲后就想来,现在如愿以偿,看到很多她没想到的问题,就想把自己所学知识来为破解难题作点微不足道贡献。她叫杨紫薇,来自河北农业大学,专业是农业自愿与环境管理,来大理是在导师的带领下对海西农业污染物排放与输移解析不清,量化产生-排放-输移衰减过程,实现精准解析。团队的奋斗目标: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以上,氮磷入湖负荷减少10%以上。
说到大理,杨紫薇很是兴奋,他说:以前听到大理听到洱海,就感觉那里一定是一个天堂一样的地方。正如歌词里的那样,“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句路向西去大理”。我对大理充满着无限的幻想。能来这里做科研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来之前得知可以有这个机会,我真的是非常的激动,我想这是公费旅游吧,可以每天看洱海,还可以时常逛逛大理古城,好多同学都特别羡慕我。来之后我才发现我太天真了,我是来做科研的,不是来旅游的。不知不觉已经来这里快四个月了,对这里也越来越熟悉,对这里也有了不一样的认知。之前只觉得洱海美,却不知道原来洱海的污染真的很严重。在这里我见藻华出现,见到暴雨过后山上发生泥石流,原本清澈的阳溪变成土黄色流向洱海,给清澈的湖水画上了一道线。见到一群老师们为了怎么解决洱海环境问题,可以每天开会讨论,甚至直到凌晨两三点。我渐渐的明白了自己来这里的意义。
在工作中,杨紫薇始终围绕着总量削减与过程控制相结合、污染治理与养分再利用结合技术研究示范与工程应用结合、污染物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她所在的平台是面源污染平台,主要工作是进行面源污染工作的监测。据介绍在古生片区构建了六纵七横监测监督网络,六纵为从苍山流向洱海方向的六条沟渠,七横则为在六纵的基础上划分的七条横线,六纵七横的交叉点则为取样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横为古生村生态廊道这条线,此条线有六个监测点。杨紫薇平常的工作就是针对这条线进行日常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是测量水深,流速,溶解氧、电导率、电解质,PH等内容,并每日进行水样的采集,水样的检测指标有总磷、总氮、溶解性总磷、溶解性总氮,铵态氮、硝态氮、COD、TOC。其次是暴雨监测,每次阴天下雨时,杨紫薇和各线路的人员就会提前准备采样工具·,然后穿好雨衣,奔赴各个线路,进行整个下雨过程的监测,取样分别为未产生径流前的本底样采集,产生径流时的采集,雨停后流速变小时的样品采集。监测工作从4月19日一直持续至今,其中暴雨监测大概进行了二三十次,每次暴雨监测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别人下雨都是往屋里跑,我们是只要下雨就得往外冲,进行户外工作,而且有的时候如果准备工作时间太长,雨又下的比较急,很容易错过整个暴雨监测过程。
提到记忆深刻的事,杨紫薇说在监测过程中,有几件事印象特别深刻。记得有次凌晨四点,我们还在睡梦中,突然一阵敲门声,叫我们起床,准备监测。原来是江苏省农科院的杨林章老师半夜醒来突然发现外面天气状况不对,然后立马起床急忙从他的住处赶过来。杨老师已经六十多岁了,这种对科研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我真的非常感动。还有在监测过程中,和村民之间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经常会遇到村民问我们是在干什么,进行这项工作有什么用,然后就开始给我们讲解对这里水质的了解认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外也还遇到过很多特别关心我们的村民,记得有一次,一位奶奶见我下雨在外面取样,就对我说下雨了,快回去吧,心里真的感觉暖暖的。
在最后杨紫薇跟我们说,他的工作马上结束,但短短几个月他已经爱上大理的山、大理的水和大理这块土地,有机会会经常来大理。
潘名好是一位来自南开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他在团队里比较活跃,成了大家的开心果,但工作起来十分敬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很多同学这样评价他。
提到大理潘名好说:一开始我对大理、对洱海没有特别的印象,因为我之前没有来过云南,更多的是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到云南是一个旅游胜地、四季如春,来到大理的原因是导师的一通电话,当时因为疫情我们都在宿舍上网课,有一天星期六导师就打电话通知我去他家的楼下讨论一些事情,就在他家楼下的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我的导师就说:“想不想为洱海保护做一点贡献,我希望你们真正的深入一线,了解当地的实际问题,针对问题深入思考,并去解决问题,真正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当时听完这段话还是很兴奋的,因为觉得自己的研究,能够真正的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贡献,真正的服务当地人民,这让我充满力量。就这样,三天后我们就从南京火速飞往了大理。
但是刚开始的历程并不顺利,先是疫情防控被隔离,后是因为气候差异导致水土不服,腹泻了一个礼拜,然后是各种生活上的不适应,给我的心头浇上了一盆冷水,让我怀疑是不是来错地方了。但是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及对洱海环境保护的渴望、各个学校各个团队的干事热情都让我重拾信心,比起洱海环境改善的大事,生活上不适应的小事都不应是问题。
我们主要做的研究是洱海流域村镇碳氮磷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及古生村片区村庄污染产排特征研究;要弄清楚每家每户生活污水的排放情况、接管情况,测算每家每户每天的用水量和排水量,计算排水系数和监测污染负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每家每户的核查发现,大部分村民会取阳溪的水饮用,而不喝自来水,但政府是不允许取阳溪的水,所以就出现了矛盾,自来水他们通常用来洗衣服冲厕所,因为他们觉得自来水有味道,而且在自来水厂第一次供水的时候因为用的老管道,而老管道之前有积累的泥在压力下被水冲刷出来,导致第一次出水很浑浊,这给当地村民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就这样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他们十分不信赖自来水,但是通过我们对自来水厂的调研发现,自来水厂供水的水质都是通过国家标准,且会经常监测,所以这还是来源于老百姓缺乏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这些经验给我之后的工作开展打下的基础,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我也会给身边的村民科普我们工作的意义,希望能以通俗的语言让他们理解并支持;还有的工作包括监测模拟村落不同地块(菜地、泥地、水泥地、垃圾点等)降雨径流产生的污染负荷,计算对洱海污染的贡献,通过这些工作就可以知道那些过程对洱海污染的贡献较大,从而开展针对性防控。
因为要考试所以在今年6月份,不得不赶回学校去考试,回去的路上内心十分感慨,在洱海的一个多月里,见识和成长的很多,这里有热心的房东杨叔、有无私奉献的社长们、有每次吃饭都给我们便宜的燕姐、有做饭像个大厨的李姐、还有来自各个学校真诚的老师和小伙伴们,当然还有美丽的洱海、美的像油画的日出、清澈的阳溪水等等这些都让我仿佛理解了“乡愁”二字。带着这样一份“乡愁”,今年9月份我又踏上了大理这片热土,我知道我的力量也许非常小,但我希望我在的每一天都能发挥我全部的光,哪怕只照亮小小的一片角落,也值了。我希望未来的洱海能成为每个大理人都牵挂的“乡愁”,成为大理人民的骄傲,希望若干年后还能来洱海看看,骄傲告诉下一代这里有我们奋斗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