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突围之路:论流程命名取两端的意义(一)
最近集团一次会议上,提出流程扫盲4要点,其中第一条讲的是流程命名的事情,要求给每条流程,进行规范的流程命名。
并举了三个案例,人力的流程取名为:入司→退休;销售为线索→回款;供应链为供引(供方引入)→供退(供方退出)(也可简称为:寻源→淘汰)。
近期,要求各体系对所辖的核心流程进行规范名称,例如制造体系取名为:下单→库发;
后经讨论,把该流程主要节点进行了命名规范:客需转单→制单选配→智能排程→采购齐闭→生产执行→齐套库发,首尾也同步调整为:客需转单→齐套库发。
名词定义最权威,流程命名取两端,并非小事,而是流程变革的最重要的一步。
实际上,一般的流程会取为“销售流程”,“采购流程”,或“人力流程”等;这是很常见的流程名字;
但这样的命名有个很大的问题,与部门的职能、部门分工很相似,名词的背后还是职能思维,而非流程思维,没有体现流程【端到端】的内涵及其独特性,概念也比较模糊。
而【线索→回款】这样的流程的命名,它非常清晰的界定了流程的起点和末点,体现了流程的特性。
同时,流程的起点和末点是否合理,也代表了管理的触角或边界是否到位;这里举几个案例:
一般将供应链流程描述为【寻源→付款】(简称STP:source to pay),与销售流程的【线索→回款】(简称LTC:lead to cash)有对应之意。
确实,【寻源→付款】是个典型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把基于业务需求(交付、降本、提升品质等)供应商引入后,通过供方的物料或服务交付,按合约支付货款结束;
实质上,【寻源→付款】不如【供引→供退】端到端,付款并不意味着对供应商管理的结束,缺失对供方生命周期管理,因为有引入就有淘汰;
在淘汰供应商之前,则需要做供应商绩效管理;
根据绩效结果,对优质供应商进行配额或付款周期上的政策倾斜;对一般供应商则进行赋能帮抚,对绩效较差且帮抚效果不佳的供应商则进行淘汰处理,将合格供应商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基准上。
而【寻源→付款】流程的定义,则很可能会忽略对供方绩效体系的建立和管理。
再以【线索→回款】为例,按合约及时足额的回款意味着该流程的闭环,背后也代表着客户满意。
如果回款未达目标,则说明这条流程里仍存改善的空间,要么是客户需求未理解到位,导致产品或服务交付存偏差;要么是履约不及时,或者安调不到位,导致客户不满意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