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杂记芳草集散文特辑

2023-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木遇见何夕
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寻”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长度单位,即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八尺。《说文解字》又解释为抽出丝的头绪并整理它,由此引申为治理。测量是为了探究,故”寻“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义,由此引申为连接不断,又引申指时间,表示随即、不久。

你看,一个“寻”字,有多种解释,而我们最常用的是搜求、查找的意思。“寻”什么呢,好像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能寻,不同的人,寻找的事物可能也不一样,有些“寻”是具体可见的,还有一些“寻”,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却又实实在在伴随着每个人。

01

在“寻”的路上,会让人感到茫然,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老歌所唱的:多少面孔,恍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

在“寻”的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分岔口让你抉择,朝东还是朝西,走大路还是走小道,不管选择哪条路,都会错过其它路上的风景,而我们又常常不免贪心,总想得到更多的。

在“寻”的路上,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挡道,爬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蹚过一条河还有一条河,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如若没有十足的毅力和韧性坚持下去,也就懈怠了,放弃了。

在“寻”的路上,也会迷失自己,有时候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寻”什么?而且越是想要寻找的东西,越是不容易找得到,以致当最终找到当初的目标时,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02

人们常说,在这世上,很多事,不是努力“寻”了就有结果;很多人,不是用心了便能久伴。

和丈夫感情不和的河南阿姨苏敏,56岁开始自驾游,一个人,一辆车,一身行囊,游遍中国。苏敏在“出走”两年后,第一次回家,老公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还知道回来嘞?混不下去了是不是啊?”苏敏感觉经过两年的分离,她和丈夫关系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她决定离婚。

今年三八节前,59岁的苏敏穿上了属于自己的婚纱。她那辆POLO,也换成了属于自己的房车,她依然在自由地寻找下一个旅游目的地,且丝毫没有终止的迹象。

逃避家庭“出走”的另一个人是《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中的哈罗德·弗莱。60岁的他在单位没有敌人,没有朋友,公司在他退休时也没开欢送会。他和妻子隔阂很深,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他收到20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一封信,信中说她患了癌症,写信是为了告别。震惊和悲痛后,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他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

苏敏和哈罗德的“出走”,表面上看,都是在逃离,不满的现状、压抑的情感,无望的生活……这些都是他们逃离的理由。可他们在“出走”的过程中,渐渐完成了内心的自我救赎,更是在旅途中,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这个自我就是,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03

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都扮演着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我们会努力去表现出别人希望的样子,也会尽力地装作很正常、很平静,可免不了会有一根稻草,突然将我们彻底压垮,当那种不为人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袭来时,往往就在一瞬间。

人为什么会这样?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应该反思,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人才会走向心智成熟。在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客体,同时也是主体的事物,那就是自己或自我。所以苏格拉底后来又说了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和上面那句话一样,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可这点看似简单,实则在现实生活中已变得异常艰难和复杂。对于现代人来说,太多的选项和表象掩盖了本质,人心浮动浮躁,一直在欲望和无聊之间摇摆。我们在寻找自我和成为自己的过程中,需要摆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并能时刻反思自己和审视自己,就像哈罗德和苏敏一样,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在行走中内心才逐渐发生变化,最后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心灵得到了回归。

三毛在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相信,上天不给我的,无论我怎样十指紧扣,仍然会漏走; 上天给我的,无论我怎样失手,都会拥有。”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不求万事胜意,但求无愧我心。在向内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孤独的人总能看清这个薄凉世界里的一丝温暖,哪怕看清了人性,依然心怀希望,因为这样才能活下去,进而活得好一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