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随笔散文想法

从古籍看巴人的组成和来源④

2025-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笃行之行

《世本》载:“尧帝之臣巫咸作鼓。”“夷作彭”。巴师八国中也有彭人。鼓为彭。殷商时彭为侯伯,武丁灭彭祖氏,一部分南越秦岭到今紫阳县的彭溪一带,进入巴地,再到巴渠以致南下,融入巴中。其在下川东称为“朐乃夷”。唐时迁到湖南,成为彭氏土司,也成为土家族五大姓之一。《路史•国名记》说:“彭,黔之彭水县。又有彭溪,在忠之临江,即巴、賨、彭、濮者。”巴、賨、彭、濮都是古巴人。

《华阳国志•巴志》:“武王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巴师联军助武王克殷之后,周封巴为子,并派其宗姬管治,赐巴以姬姓。在商朝巴受到不断的征讨,而在周朝又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成为诸侯国。此外,周王室姬姓人也同时来到巴地,必然致使部分或个别北方来的周人入巴。也成为巴人和巴人姓氏的一个来源。

《华阳国志•巴志》言:“(巴境)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这里明确指出巴在强盛时期的疆域,涉及川、渝、陕、鄂、湘、黔之地的范围;巴人的构成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等多类。

《魏书•僚传》:“(僚)散居山谷,略无姓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说在魏晋之后,南北朝时,成汉政权李特、李雄引僚入巴蜀的事。历唐、宋、元、明、清,僚人的民族特色还存在着,与巴人、蜀人混居而融合。那时的僚,以散居深山为主,不结联盟,无姓无名,男女长幼为呼。这些做法有的在巴蜀之地颇有遗风。所以巴人巴俗的后期,也融入有北方僚的因素。

综上所述,早期巴的方国是一种各支系联合式的组织形式,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度,同时也没有完全统一的王,平时各自生活,一旦遇上重大情形才联络共同盟誓统一行动,没有政治中心,以部族或支系所在地各自为营。巴人支系众多,来源众多。三朝以前,这里已是乱民居生,有来自黄帝部族、炎帝部族、东夷部族和三苗部族的。此外,有小部分的百越部落也不能被排除。其中,汉水流域成为氐羌和西北民族南下东进的重要通道,长江及各支流,也成为东人、南人入巴的通道。夏商周时期,夏人、商人、周人和百濮、夷、巫、楚、蜀、秦、庸、苴等各方国部族此进彼出,互有交集。春秋战国以后,各支系联合的成分增多,部分支系壮大,逐渐形成地域上、文化上和语言上的统一体倾向。尤其是賨人成为巴在川东的代表,虎巴成为长江以南的代表。秦汉以后,巴地巴人全面解散,四处流落,从而加速了汉化,逐步融入到大一统的中原统治和政治文化之下,只在黔、渝、川、鄂、湘的部分地区保留了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小支系。南北朝时期更有大量的僚人进入,改变了居民结构,文化的独特性又渗入了新的内容。一直到明清以后,多次全国大移民的更新,杂居巴人大多成为常民,难觅旧迹。

簇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