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活出价值,活成自己。”
以利己的心态分析利他往往一找一个准,但它未必合理。这种现象极为常见,说白了就是用自己的损失去衡量他人的得利。表面看,这似乎理所当然。但是,仔细想想看,真的如此吗?
众所周知,我们对于自身的既得利益的关注是最紧密的,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是说,我们所关注的种种早已经过重重筛选,剩下的都是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继而,你说我们脆弱也好,你说我们自私、吝啬,你说我们没有格局,不懂时务,不会做人,不懂事等等,都好。但你知道吗?在我们的世界里,这就是我们的全部了,每少一个那就是从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很疼的。我是说,我们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乃至于努力进取,一方面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另一方面则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故而一切与之相关的都是伤害。这种伤害,这种疼,它不在于创口面积大或小,也不在于医生说什么药能治好,更不在于说世人的误解,众人的评价,大家的打击,都不是,而是说它们已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了,与我们真真实实地融为一体了。
如此一来,你指望我们怎么去关注更多呢?我是说,当遇到危险时,你怎么可以要求我们先去看看有没有谁需要帮助,而不去理会自己损失了什么呢?明白了吗?
这玩意儿已经深入骨子里了。这压根不叫吝啬,不是自私,更非自利。而是“局限”住了。说白了是,我既没想着怎么去要别人的东西,我只是在守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是我的本分而已。
但是呢,我是说,当我们用这样的思维去思考他人时,还指望别人能够理解或珍惜。说难听点,很可能别人压根不知道你付出过什么,或者说即使知道你的付出,但是别人有别人的一套“价值体系”。而作为长期封闭的“系统”(缺乏社会系统转换),它的价值实在有限,甚至是极其有限。如此一来,当你以利己的心态分析利他自然一找一个准。我是说,这就像“版本一”和“更新版本”的区别,“版本一”的优势已稀疏平常,甚至不断被削弱和弱化。如此一来,谁还瞧得上最初版本呢?这就像见过玫瑰的人谁还会愿意弯腰驻足去欣赏路边的野花呢?如此一来,你说这是你精心挑选的野花,也顶多给你一个“无关痛痒”的赞赏,其赞赏的压根与野花无关,而是赞赏你的用心和精心。
如此说来,是否多少有些寒心呢?我是说,当我们觉得处处是损失的时候,左右难顾,简直焦头烂额。此时,你有没有觉察到自身的匮乏呢?我是说,贫瘠和干枯,不仅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也就是说,自得圆满一旦遇到外面的世界,它便不堪一击、支离破碎,之后,你又当如何自处呢?
这就像是处处都在算计,处处都是损失,处处还是难以顾全,你会否开始怀疑自己呢?我是说,也许我们所坚持的压根毫无道理,甚至本来就微不足道呢?
也许你会说,这是自己的生活,这是自己的人生,所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至于其它的,不重要。曾经我也这样想、这样认为,并且这样去做。可想而知,当我这样去做时,处处格格不入,经常性无所适从。我是说,我们从来都是“群居”的,我们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系统”的转换或者说溢价,否则,谈何价值?那不过是生活,不过是生活方式,不过是需要或想要罢了。
说白了就是,当你以自我为中心时,你的系统里还能进行转换吗?我是说,每一个东西都有其位置,不可替代,但与此同时,它们并不具备通用价值。就像你是爱写作的,你会想着说我也是要花时间去劳动的。我一旦劳动就不能写作了,但是不劳动又会饿死,饿死就真的没法写作了。可是,只劳动的话又觉得没意思。那怎么选呢?难道还要进行筛减吗?这个时候,是否需要进行时间的分配呢?是的,这时候的“通用价值”就只剩下“时间”了。可是,时间之间并不能进行“流通”啊。如此一来,它们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压根不存在“溢价”的可能。
这当然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公平了。但与此同时呢?你敢说什么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吗?不敢的呀!因为存在意外的发生啊。就像农作物于“天灾”,压根不可控。如此说来,还觉得公平吗?
可惜,很多人恰恰是没能够走到这一步。我是说,大多数人压根领悟不到“天道”。说的是一视同仁,说的是不以意志为转移,说的是少些情绪、主观、个人看法,然后看剩下的是什么。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找到“更优方案”啊!
换句话说,如果是之前的思维,那纯然是“唯一解”,是封闭的。即使偶有意外也是抗拒的、逆反的,甚至是怨恨的。说白了就是压根接受不了,更从根上断绝了自己的其它路。这是何等的狭隘和自我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开悟”的人活得很通透、很清醒,说白了是“举一反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数,这是打开啊!)。而不是步步退缩,最后把自己逼到无路可逃、无路可走(这是不断缩小乃至于无啊)。想想看,大多数以利己分析利他的人,他们以自己为尺子,真正所能量的东西有什么呢?除非同类,除非是自己,否则压根不存在其它参照物。如此一来,比你广博的你能量得清吗?比你狭小的你能觉察到吗?再加上自己对自己又太过于熟悉,你怎么量呢?或者说,为什么要量呢?如此一来,谈何清醒,谈何认识,谈何取舍,都是你的,全是你的,自然你会觉得自己足以凌驾于所有的标准之上,但本质却是你对任何的一切一无所知啊!
那么,如果反过来呢?则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以利他的心理去审视自己的“得失”,你会很容易发现在利他的同时对自己的成长和提升都有着不错的提升。不仅如此,它还能帮我们更加认可自身的价值和确定自己的方向或志向。简直可以说是意外收获、意外惊喜啊。
说白了是什么,当你能够打开自己的时候,也就是允许事情的发生时,那么一切的事物就不再是只是与己无关或与己有关,而是事情是什么,是怎样发生,是怎样演绎。更进一步呢?则是如何能为我所用,或我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吗?人的本能嘛,总是从利己的角度较容易打开的。可是呢,如果仅限于此,那不过是走出一个圈继而又陷入一个更大的圈而已。我是说,这个圈所会遇到的繁琐之事只会更多,只会“因果纠缠”更深,只怕以曾经如此脆弱然后稍稍加强的自己还是顶不住啊!
那么,怎么办才好呢?还是从“利他”作为突破口,意思是,都是利他,而利是相同的,但每一个“他”是不同的。这种时候,你就可以参考各种“他”从而去确定自己和不断深入认识自己了。如此一来,过去的自己不会成为自己的阻碍,自身的“得失”也由开始的封闭稳固变成暂时和可变,继而真正流通起来了。如此一来,活出自己,活出价值,活成自己,不仅众人、利益,乃至于各种阻碍和挑战,通通成为自己的养分。如此,还有什么是问题呢?都是成长,都是提升,都是改变和机遇,都是路上的垫脚石。如此,未来可期还是问题吗?那只是时时刻刻正在上演的事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