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书馆散文读书

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数学考0分被北大破格录取,并非真相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9人  名人书馆

成语“三人成虎”是用来比喻一件事情,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成事实。由这个成语,笔者想到了发生在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身上的一件事:高考数学得0分,被北大破格录取。曾经一度,笔者也信以为真。也因为太钟情于“合肥四姐妹”,笔者最近在查阅有关张充和的资料时,竟然发现“张充和被北大破格录取”是伪史,她没有被胡适破格录取,而是先以“试读生”的名义进入北大学习。震惊吧!这就是“三人成虎”的威力!

张充和是“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曾祖父是晚清名称张树声,曾担任过两广总督。她在11个月大时,就被过继给了二房的祖母当孙女。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被誉为“神童”,3岁背诗,6岁识字,7岁写对联,从小就被当作大家闺秀在培养。17岁时,养祖母去世,她便从合肥回到苏州的九如巷家里,进入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并拜师沈传芷、张传芳等名角学习昆曲。

1933年,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平结婚定居,张兆和为了小妹张充和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把她也接到了北平自己家里暂住。在三姐的劝说下,她报考了北京大学。当时的北大入学考试分国文、数学、史地、英文四科。考试当天,家人为她备好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却说“没用”,因为她连题目也看不懂。最后的分数下来,数学0分,国文考试凭借《我的中学生活》一文,得了满分。于是就有了“胡适破格录取数学考了0分的张充和”的神话。

但这并非事情的真相,胡适的学生、史学家邓广铭的记叙,再现了“录取张充和”的真实过程:

胡适先生于1930年由上海中国公学回到北大。他所改革招生的办法是:第一,对转学生只应考他插班的课程,而不应当先通过新生入学考试;第二,新生的入学考试,文理科的科目应有所区别。他所规定的文科新生入学考试科目是:英文(占比40%),国文(占比30%),史地(占比20%),数学(占比10%),其中若有一科得了零分,其他各门无论考得多好,也不予录取。

这里附带说一个故事:大约在1934年,沈从文妻妹张充和,在当时被称为张四小姐得,投考北大,国文试卷得了100分,这份试卷得书法也非常好,英文和史地的分数也都及格,但她的数学试卷却是0分。注册科的老师在统计分数之后,把这一情况向胡汇报,胡对于张充和的才华素有所知,便想出一种变通办法,即把她以试读生的名义进学校学习,到读完一年之后,若是张的各科考试成绩都较好,就转为正式生了。

邓广铭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因为贵为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的他,绝不会破坏自己制定的招生制度,造成对其他考试的不公平。但他确实又惜才,才想出了“试读生”这个折中的办法。张充和自己的说法,也可以印证:

我没读完(北京大学),后来生病了。打仗的时候就开始做事情了。我考大学时,算术考零分,国文考满分,糊里糊涂就进去了。算术零分,但国文系坚持要我。我怕考不取,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了‘张旋’这个名字。最好玩的是胡适那时候是系主任,他说:‘张旋,你的算术不大好,要好好补!’都考进来了,还怎么补呀?那时候学文科的进了大学就再不用学数学,胡适那是向我打官腔呢!

原来,张充和还曾改名参加考试。关于“张旋”这个名字,在《北京大学周刊》第II0号(1934年8月25日)上《国立北京大学布告》里,公布的北平考区录取的新生名单中,可以找到。当届文学院招收了103名新生,3名试读生包含在内,“张旋”就是试读生之一。而且,在张充和大三时,她因患上肺结核,不得不退学回苏州调养,最终她也没有拿到北大的毕业证书,这也是她最大的遗憾。所以,很多资料里介绍张充和毕业于北京大学也是有误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