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他說艺术之家

笔墨梅花画人心

2013-06-05  本文已影响409人  文夏白羽

 ——品萧平《梅花山南望》

梅文化早于汉初便在中国兴起,至南北朝时期,赏梅之风更为繁盛。唐名臣宋景曾作《梅花赋》赞道:“独步早春,自全其天”。梅花的特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梅花可谓是中华民族之魂,更在中华民国时期被尊为国花,梅花也成为了南京市市花。中国传统审美赋予梅花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梅花自身,文化审美给予了梅花更为人性化的意义。

梅花山为金陵名山紫金下的一座小丘,处中山西南,位于明孝陵的正南方,原为三国江东之主孙权之藏地,后因遍山梅花,梅花山之名逐渐为人所知。每逢春季拉林,此处梅花盛开之时,繁花之色覆满山,沁人幽香飘万里,恰合得那游人往返流连之所在。著名美术家萧平先生恰以一副《梅花山南望》绘出了梅花山景色的同时有反映出金陵梅花之景的新气象。集绘画、书法、鉴赏、史论于一身的萧平先生对于梅花山的刻画自能于画面中体现那景中之境,花中之情,画中之意。

萧平先生出生于重庆,扬州人;江苏国画院毕业后,于南京博物院为书画鉴定之职。后调赴江苏省国画院,专工艺术创作和研究。深具传统艺术所需要的书法、国画、鉴赏、史论等修养。其作品不拘一格,借古创今,清新飘逸。对于梅花山一地景色的表现,萧平的作品恰是极好的。

 《梅花山南望》以俯瞰之姿绘出了梅花山的景色,并以向南方位之梅花山后景色作为印象布于远处,梅花山周遭景色如低丘矮树、林间小路、远处天际竞相奔赴画面之中。画面中下部分一枝梅树向上伸出,从画外进入画面的秀润梅树,与之相对应的是平衡相对的旁一枝杈,一树梅向上分布出一左一右的对应,俨然一虚一实,恰恰充实了近处的动人感。左下角的一抹粉色伴着墨枝缘左右而上翔,飘舞至空中,仿佛要飞散而去。画面底部夹着一坡低矮的小丘,浅浅的赭石与草绿成就了画面那朦胧的美感。放眼望去,树后的低浅草地象征了孕育自然的大地。从画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身处梅花山,被梅花环绕,脚踏浅草的那种清净与安定。中景虚实相生,梅花林、小丘以及矮坡层层叠嶂,使人欲望却休,色彩缤纷,使得画面更生可游之意。一眺那远处的一抹焦黄,昏黄的阳光下撒出一栋栋高楼的浮影。

 萧平先生于画面右上角题道:“金陵梅花山南望,城中有此崭新景象”。对于心目中一幅崭新景象的描绘,正是萧平赋予梅花山的情感。画上有记录时间为“乙亥九月”即1995年9月份,萧平先生的此幅作品为他试用积墨法所做的尝试。《梅花山南望》的朦胧感便是积墨法的结果,积墨法不同于泼墨,在多次上墨于画面后,形成浑厚润泽的墨韵。萧平先生通过不同程度的笔墨渲染与水墨配合,将重叠山色充分表现于画面之中,使得画面感觉更为灵动。而此法之大成者莫过于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积墨法所产生的这种意境空远与层次分明的感觉对于景色的表现正是恰到好处。

看画又不是在看画,赏景亦难免是寄情。一幅《梅花山南望》,流露出的那种对景色的遐思。画景不在画,在于对情感之抒发,梅花本身的品质也就确定了画给人的情感。看画之人仿佛置身画中,随着画面的深入,梅花林环绕四周,花瓣时有落下,一丝日暮透过枝杈洒向观者的发丝,于画中的游荡恰是最美的心境。

萧平先生给人塑造的这种情境是如此美好,让观者难免沉沦其中。

梅花山的景恰是一种人生驻留的情,浮华喧嚣的尘世间难免内心荡漾,但置身一片花林,倒是让人不显得那么轻佻了,融入到梅花山的景色,是那梅花与人相融的情感。赋予梅的品质,本身也是人所特有的品质,而人却是梅花品质的现实持有者,是以坚持自我的心态也是梅花山的景色留给人心灵慰藉的方向。

梅花山得名于梅花,山上梅数千株,花枝繁茂。春季遍山盛开的梅花争芬斗艳,游人山间戏玩。源自北宋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建的“暗香阁”,却是梅花山上一处独具特色的所在,倒使得梅花山的景色更为精彩。

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的南京植梅文化,自六朝始,便相沿不衰。梅花山真正成为梅花山却也是近百年的事,然而这却是南京这座城市于梅花的品质的一处集中体现的处所。南京人游玩梅花山不止是对精美景致的向往,更是对自我精神的追求,或许游玩者对此并不不自知,然而在参与了梅花山上那梅花环绕的景色后,内心的冲动会使之与梅的品质连接。

探梅、赏梅产生的乐趣是南京这座城市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其梅文化。史书载,金陵城南之梅岭岗、城北之钟山梅花坞,尤为植梅、赏梅之佳地。明代画家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其风格与萧平所作《梅花山南望》当然相去甚远。如今的金陵,如珍珠泉边、梅岭多地皆可与梅相和,然而梅花山作为中国四大梅园之一自然是上佳之选。春梅万株竞开放,云霞层叠繁满山,正是乐在其间不得返。

萧平先生留于金陵,想必也是常常于梅花山中徜徉,梅林花海间看那自然造化之美,尔后放能作出如《梅花山南望》般的佳作。画者作的是景,观者见的是画,画者观者皆是为那所得之心,倒是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最高之气韵,传梅之神,便是写人之神。仿佛观画所得是画中那恣肆盛开的梅,心中却是那繁荣昌盛的华夏民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