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滇东南
探秘滇东南
今年九月初,用了十多天时间走了趟滇东南,去了抚仙湖,建水,蒙自,元阳等地。边塞风光,民俗民情,感受满满,記录成文。
碧水抚仙湖
第一站去的是抚仙湖,湖不大,开车半天连游带逛绕湖一周就够了。湖边景点众多,开发建设的不错,加之交通方便,已成昆明周边的热点旅游区。
抚仙湖最吸引人的是她的透亮的湖水,远望碧波无瀾,近观清澈透底。在国内的内陆湖泊中以水质而论,当为上乘。
阳光下的抚仙湖水清澈透亮。有了一湖好水,自然就能招来四方游客,湖周围的民宿,客栈里住了许多长包长租客,每天下午都有不少中老年游客下湖游泳。
波光粼粼下湖底石子清晰可见。雨巷通幽
红河州的建水有众多的古街道和古村落 ,雨中行走在这里,会有种异样的感觉。
典型的建水民居。 老房子改建成客栈和民宿很受年轻人欢迎。 石阶古树,拱门頹墙,只有在这种古村落才能见到的景致。石板漉漉,雨巷幽幽。 板壁苍黝,标语依旧,岁月流逝,恍若昨日。
村中小广场旁的大榕树。
国内的古街古村多如牛毛,大多是仿古新建的,真正能体验到古风古韵的很少。而建水因地域偏辟,发展缓慢,少受现代社会的影响,故而较好的保留了古街古村的韵味。
淡季人少,薄雨景真。行走在这古街,古村落里慢慢的体会那种沁人肺腑的清新和舒缓,感受那熟悉又遥远的生活气息,是人们到这里来的追求。
紫陶小姑娘
建水紫陶很有名,店里的器物林林总总,很吸眼球。建水紫陶简称建陶,名气很大。老街上不少陶器店,主要有工艺陶和艺术陶,名列四大名陶之中。
陶器店里工艺陶,在我眼里,件件都是精品。紫陶以生活器皿为主,造型时尚,工艺考究,已成为瓷器,紫砂之后的又一大品种。
陶艺小姑娘专心制器。 清秀素雅,心无旁骛,静心求艺,怡然自得,这陶艺小姑娘亦成一道风景线。到蒙自吃米线
云 南的米线全国闻名,蒙自的菊花米线(米线作好后撒上鲜的或干的菊花瓣)全省闻名。这条街上集聚了四家有名的米线店,各有特色,生意都很红火。
这里的菊花米线属大众消费,丰简由人,总是高朋满座,老板娘自是喜上眉梢。在这里吃米线图的是热闹,红火,嘻嘻嚷嚷满眼的市井气和烟火气。价格从6元-120元不等,我们吃的是30元的,可点十样配菜。米线有两种; 一种就是普通的米线,另一种是红色的薏米粉,叫米干。店家会很热心的替你把米线在清汤里热一下再端上来。
吊人胃口的蒙自菊花米线。一米五的大铁锅滚着浓汤,上面飘着尺长的腊肉块,
米线的鲜汤来自这口大锅。 几十种配菜可任选。最令人吃惊的是那特大号碗,比老陕吃裤带面的碗还大。味道真的很地道,优其是汤味奇鲜,令人叫绝。
这海碗,这浓汤绝对是让你一尝記终身。吃米线的用建陶制的比脑袋还大的海碗,配上诗词书法也堪称一景,
很有特色的建陶大海碗。哈尼族山寨
哈尼族山寨以梯田,蘑菇房,山中云雾闻名于世。蘑菇房是泥砖墙茅草顶,古为今用,很有特色。感觉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飘渺无形的云雾,和田里收获稻谷的农人。
元阳哈尼族梯田。 这种蘑菇房已是改良版,里面是钢筋水泥的框架,外包泥砖墙,上面盖上茅草顶就成了古为今用的新式蘑菇房。 远眺哈尼族山寨。 也是山寨,不过蘑菇房的屋顶已不用茅草了。 要是没有这两头牛,誰也不会想到这是山寨。 稻田里劳作的哈尼族农人。 集市上的哈尼族乡亲。 稻田里还有鱼,收完稻子就该捕鱼了。 群山环翠,云雾缥缈,家人劳作,童叟旁待。堪称一幅可入影入画的现代农耕图。 土锅寨,黄草岭这地名听着是既遥远又亲切,这是根之所在,脉之所系。建水古桥
建水地处云南红河州,除了闻名的古城老街,文庙,紫陶,古井,窄轨铁路外还有一宝; 那就是众多的古桥。在去团山村的路上见到了四座古桥 ,甚是惊喜,立即拍照存影。这几座桥钧为满清末年所建,历史不是很久远,但那种独特的江南韵味和浓厚乡土气息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厌倦了都市喧嚣的人来说,这里的景色无疑是一剂清凉贴。这四座桥为双龙桥(亦称十七孔桥),乡会桥,见龙桥,民安桥。
双龙桥
双龙桥又称十七孔桥,双龙可能是因为有两座风雨亭廊。 造型古朴,线条优雅,飞檐亭立,倒影迷离。活生生的山水画意境,让人一眼不能忘。双龙桥是全国有名的古桥,入选邮票画面。
乡会桥
乡会桥内景,有建桥碑石,详细記载建桥的过程,是难得的乡土史料。这些桥一般都建有风雨迴廊,即是过往行人歇脚避雨的地方,也是村民趁凉聊天的去处。
见龙桥
民安桥
笔罢,得打油一首,以为后記:
滇地一游,感慨万端,
江山何娇,入诗入画。
腿脚不歇,眼耳不停,
立言存照,方了心绪。
一叶随风
2019.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