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绚慧《你过的是谁的人生》

2020-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草要长大

     最近读完了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在上个周末,突然想起了这本早在19年1月份买到的书。这是我从台湾背回来的,从茉莉二手书店买回来的。18年的年底我去了台湾游玩,在台北逛了台大,台大的图书馆居然是对外开放的,进去之后我居然又是被一本心理学的杂志吸引了,书名我忘了,我读了其中的一章,叫做另类教育,讲的是老师带孩子们去爬山,还画了logo的故事。从台大出来后,去逛了二手书店,这些年我没怎么再读心理学的书了,但是那天居然买了2本。一个就是这本,在飞机上我读了一大半,没有读完。最近也不知道为什么又想读了。

    这本书里面没有具体的知识点,至少在我能想到的地方,不会给我的工作带来特别大的帮助,不能帮我做成项目,拿到更多的薪水,也没有什么人际关系的技巧,让我能更好的学会生存。名字起得还很鸡汤。写这个文章,我都很纠结,怕别人觉得我太鸡汤。似乎总觉得去体会自己的感受,情绪就是比较脆弱的表现,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不该有这些东西。是一种枉顾现实,过于任性,备不住还有点怨天尤人。毕竟这不如好好的学学英语,或者学学怎么算毛利润来的实际。但是,我就是喜欢,就是觉得被感动了。我很可能会一直喜欢下去。

    这个书的题目让我想到最近不知道在哪看的一个故事,是以一个技术的角度写的,一个PM和技术吵架,技术觉得这个PM不可理喻,也知道这个PM是错的。后来PM写了个邮件说:这件事也许你更有道理,但是我更想做我自己。技术回了她一句,“随便你想做谁”。

    苏绚慧是一个台湾的心理咨询师,她本来是做婚纱摄影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去台北教育大学读了心理学的硕士,就这样在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工作了13年。她写过很多书,也是一个畅销书作家。

   书里的每一章的开头都有她自己的故事,在断断续续中,我拼凑出她的父母遗弃了她,她的其它亲戚觉得她很麻烦,她小时候也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麻烦。她很普通,读了普通的初中,普通的大学,可能工作也比较普通,19岁的时候一直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可能想过自杀,但是最终没有,还是选择了坚持下去。书的结构是由“害怕做自己的20个因为”,和“如实长出生命力量的5个所以”组成的。书里分析了很多不能做自己的原因,可能因为用权威或者社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能因为小时候的环境,让你觉得不听话就会被丢掉,丢掉了你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会害怕有自己的想法,但其实你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也不会被饿死了。但是你可能会忘记这个现实情况。

    可能因为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有太多人会说你不好,以此达到抬高他们自己或者控制你的目的,但你会信以为真,像海绵一样吸收掉这些信息。可能因为模糊的人我关系,与他人之间没有界限,不敢拒绝他人,其实是自己害怕被拒绝,认为拒绝等同于排除,所以自己其实对他人有很高的要求。你认为别人和你一样脆弱,所以这么要求自己其实也是这么要求别人。还有就是不能分清楚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认为如果关系好,所有的想法应该都一样,他们不该让自己受伤。

    不能作自己,还会因为讨好型的人格。会这样做,其实是一种强依赖的感觉,希望别人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此外,如果不听话,就会恐惧,不舒服,会希望通过依附在一段关系中来告诉自己是有人要的,不会被遗弃的。但是一旦不顾一切的去舍弃自己,依赖别人就注定会失望。而且经常这么做,自己就不会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挑战了。也许会有那种一旦自己独立,有很多想法,就会被诅咒,惩罚,排除,嘲笑。其实你已经长大了,不用依赖父母或者权威了,离开了谁,你都能过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了。

   周围肯定有人会说你不好,不管是因为什么;也会有爱你的人,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去相信谁,不要太在意那些批评的声音,也许他们本来就不希望你好。还给自己生命的主人和权威的身份,拿回你对自己的认同和承担,你才能真正的是你自己,实践你想要的生命景象。你害怕变,让你以为是一场失控,一种你难以承担的压力,但是你要认真而专注的思考,不变难道真的压力比较小,比较不失控么?这可能是一种慢性的崩溃和侵蚀。改变的契机,第一步就是自觉,仔细觉察思维的改变,觉察自己的思考习惯,你的思考模式也许一直将你习惯性的代入绝境。不管别人怎么说,你要听从自己的声音成为自己的权威。

    这一段让我想到了这个假期看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张雨绮问宁静,说别的小姐姐有才华又有颜值,自己PK不过,宁静说你和她们风格不一样,张问那我是什么风格,宁说你有自己的的风格。你谁都不是,你就是你自己。说的让我有点感动,我能理解张的那种紧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你觉得周围的人都比你强,年轻,貌美,有才华,所以会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但是你就是你自己呀,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在,只怕自己投降。(乱入的BGM)你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陪伴好自己,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度过这样的一段日子。

   全面的接受自己,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会有人批评你,说你不好,但是不用听他们的声音,你不是小时候了,你可以做自己了。如果你一直用好人的标注要求自己,就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会痛苦,害怕冲突。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没有一个人一直肯定你关注你,你就会焦虑觉得自己正在被讨厌被排除,遇到所有的问题,你都想的是别人会怎么想,别人会怎么说你。然后你自己的想法就会被很模糊。因为你不敢自己支持自己,不敢承受分离以及独自一个人,你觉得如果不听话,人生就完蛋了。你总能看到别人的要求,你的反应总是很快,不断地反应,但是却很少停下来,关注自己,了解自己,更谈不上容许和支持自己。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可以停下来,看一看,可能可以创造和过去不一样的经验。当然做自己的同时,也要愿意承担,所有的选择和决定,必然有后果要面对,不可能只享受你想要的,拒绝承担你不想面对的。

     不管是对自己情绪的拒绝,觉得自己的情绪很可怕,过度真实;还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选择听从权威,选择追寻主流的价值观,其实都是没有发展出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自己。之前我看到过一个观点,说每个人的心理,都住着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如果没有被自己照顾的很好, 长大了她就会经常跳出来,觉得自己很受伤。我有点相信这个观点。不管是无条件的爱,还是自信,还是不怕被排除,这些也许都是那个小孩子很想要的东西,以前她自己是得不到这些的,是必须依赖外界条件的。为了适应这个系统,她发展出了一套适应的法则,但是后来她长大了,却一直都没有机会去创造新的经验去替代掉过去的经验。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成年人了,不管外面是怎么的风吹雨打,但是你依然可以照顾好你了。有人骂你,你就骂回去,有人说你不对,也许他们才是不对。为自己活着,照顾好自己,不用再寻找外部的认同,也许会更加自由,快乐。

   写完了,读了和没读好像真的差不多,就像一本散文一样,有很多观点,觉得说的很对,很被触动,但是真的再去回忆的时候,却又有点忘记。唯一记下的就是你和小时候不一样了,你可以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了呢。做个自由的小姐姐吧。

   看乘风破浪的姐姐,我有点喜欢许飞,还喜欢万茜,还有点喜欢张雨绮,但是为啥觉得海陆才是生活中的自己呢。NO,NO,NO~~~

   最近还看了一个文章,是行为遗传学的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同卵双胞胎即使是在完全不同的家庭长大,他们的行为相似度,比如喜欢什么品牌,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会找什么样子的伴侣这种,居然达到了60%。而你全部的行为可以划分为三种:A (Additive Heritability):从父母获得的遗传基因;C (shared environment)原生家庭;E:(Non-shared Environmet):独立环境 这三者的影响占比居然是:50:0:50。当然前提是原生家庭是个大于60分的家庭,但是真的很让人震惊。

   基因不会写好了你这一生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但是基因会塑造你的大脑,它会决定你的偏好,决定你思考问题的逻辑,决定你做什么能更觉得爽。基因决定了你大脑的运作方式,如果你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可能会能更好的与自己相处。

    (上述比例来自 Three Laws of Behavior Genetics and  What They Mean,是由Eric Turkheimer,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Virginia发表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