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你变了模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到过一句话,说:“故乡,是一个回不去又念念不忘的地方!”。
犹记得,读书那会,每个假期,也就最开始几天还能安稳的待在家中父母身边。过了一个星期,就开始手足无措,心急火燎的想离开家,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什么目的地和目标,只要离开,无论去那里,就开心。
那时候,家是束缚!故乡,还不存在记忆中,因为从未曾远离!
参加工作这些年,常年出差,居无定所。愣是从只知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到湖南的辣,四川的麻,岭南的汤。从盼着去一个地方,然后走街串巷的去探访风土人情;到如今厌倦了出差,到一个地方就不想出门,好像什么风景都无法吸引自己驻足。
出差多年,有点感受,那就是一个注定是过客的人,无论在一个城市待多久,他都不会投入感情在里面;这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这个城市的好坏与我无关!
多年前,曾给恩师打过电话,我说:为什么总有种落叶浮萍的感觉,飘啊飘。恩师说:“等你成立家,有了孩子,你就是孩子的根了,到时候你就落地生根了。”
抱着一知半解的求索心态,时光就这么无情的流淌着。后来安了家,生了娃,父母也接来这边生活。可困惑并没彻底解决,反而随着年纪增长,生活稳定,常常思念那片白山黑水。
80后这代人,身上有种撕裂感。父母那辈人,大部分人生老病死的在家乡轮回着。父亲虽然在我这里已经生活了五六年,前年回东北过年,给爷爷上坟的时候,看着坟头旁边的一块地,对着我说:“这块地,就是将来我死后要埋葬的地方,我要给你爷爷顶脚啊。”
最开始刚来城市,我以为他是因为没有朋友,没有酒友,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如今,他有自己的事情做,有喝酒的朋友,也有家人在身边,也习惯了城里的环境和生活节奏,但是我发现父亲的心思一直在故乡。
我的孩子,他在城里长大,他是喝着自来水长大,他会结交一些城里的小伙伴,他将来最早的记忆是什么,我不确定,但是一定与这个有山有海的地方有关。他怎么可能跟那个一马平川的黑土地,曾经地上有很多泉水,田野有很多荒地;有水的地方就有很多鱼,有树林的地方就有很多鸟。冬天,冻得人呲牙咧嘴,喝口井水,偶尔葫芦做的水瓢还有冰渣,那叫一个透心凉;夏天,一下雨地上又脏又泥泞,晚上繁星满天,伴随着各种蛙鸣蝉鸣。
而80后这代人,亲人朋友在故乡,童年的记忆在故乡。就连那个曾经让你偷看一眼,脸红心跳的姑娘,也在那白山黑水之间。可你的柴米油盐,你的工作,你的大把时光,又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而生活的琐事,又让你不得不在城市和故乡之间来回奔波,撕扯!想想春运这种人口大迁徙就可想而知。
写到此处,我突然理解了台湾的年轻人一代,想祖国统一的只是他们的父辈罢了。他们这一代人,大陆也许只是一个概念罢了,我相信,一定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前些日子读梁鸿《出梁庄记》,那些在城市最底层打工的梁庄人,最后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留在城市生活,很多人手里已然存了一些钱,仍然义无反顾的决定回到梁庄。原因很简单,没有归属感,认同感。
我偶尔也与周围的朋友谈起此事,多数人留在了城市,很多人出于对子女教育的考虑;也有很多人举棋不定;还有一些人说,想回,可是回不去了。为什么?因为家乡变了,我们思念的家乡,更多是记忆中那个家乡。如今的人,景,物,事,都已然不是当年的模样。
如我一样的很多人,不一定因为在新的城市找到了归属感,认同感,只是因为回不去那个叫故乡的地方罢了!
一个人物理上逃离多远,也无法淡忘对故乡的思念;而一个人怎么思念故乡,也无法阻止记忆的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