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成长计划?NO,是爹妈的成长计划!
我曾经在丸子还是小小婴儿的时候琢磨着。
嗯,到一岁的时候,就可以训练他自己洗澡了。
嗯,一岁再多一点的时候,就可以训练他自己吃饭了。
嗯……
现在,丸子已经一岁半,整整一岁半。
他吃饭的场景,是这样的……

何以陈情,唯有捂脸。
这几天因为各种契机,和同龄娃的爸妈们聊着孩子要如何收拾到足够强大,可以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然后发现,竟然没有答案。
左手边,那是情感的映射。
我们希望小朋友能够快乐的享受属于童年的每一寸光阴,该玩的时候玩,该乐的时候乐。而学习,也必然不应该用刻板和严苛的方式存在,寓教于乐,或是因材施教。
所以,这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们,会选择那些氛围和谐宽松,并且激励小朋友自由发挥的幼儿园和学校。他们的想象力会在那里恣意发挥,他们的自信和个性也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可是问题来了,这些孩子大多在私立学校里,接受着半中半西化的教育。他们可以在那里无忧无虑的完成九年甚至十二年的学习成长,之后呢?
听到很多把孩子送去这类学校的父母说起。这些孩子确实快乐,确实个性,确实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或者其他让人艳羡的东西。但是,如果你要他们回到中考和高考的沙场上,你可以称之为厮杀,也可以称之为肉搏,还可以称之为血拼……反正,他们是全无竞争力的。
剩下的那条路,就是国内的中流,甚至更差一点的大专院校,以及出国。然而在国内考场没有竞争力的他们,在国际考场上也是一样。所以即便出国,他们可以去的大学和专业,只怕同样的泛泛且泛泛。
右手边,那是务实的精神。
我们希望用孩子们十来年的辛苦,来换取他们大半生的主动权。是的,或许小小年纪的他们必然被学习重压带来的窒息感陪伴,而家里人也不得不耗费无法估量的心血扮演各种可怕的角色。
所以,这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们,有想着挤破头去名校占坑的,也有挖空心思动学区房脑筋的,或者就是尽管小朋友在普通的学校,然后用各种补习班来扩容学习量的。
我们都知道那被称为应试教育的东西乏善可陈,我们也都知道小孩子的辛苦让人心疼纠结。但是,诚如我们小时候当做耳旁风过去的那些教诲一样,先苦后甜和先甜后苦的选择,是那样的势不两立。
网上那些牛娃的爸爸妈妈,现身说法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令人惊喜,似乎大好的前程在前面笑脸相迎。然后我记忆里却出现了另一些亲眼所见的例子,那些在家中被严格鞭策的学生用高分考到了大城市之后,完全忘记了怎么去学习。
或许其中会有少年老成的自觉系牛娃,他们早早就掌握了自律的秘密和学习方法的奥义,他们会用跨时代的成长标记让自己的父母瞠目结舌,然后成为牛娃的最高级别——别人家孩子。可是这种机会,不是恒河沙,也不是过江鲫。你得在大早上的时候抬头找找星星,这才是对的概率。
娃娃的三岁计划书
感觉现在大家好像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
当托儿所不见了的时候,小朋友一下子适应幼儿园情境是老难老难的。
所以:
一岁到一岁半应该去参加早教课,让小朋友在亲子环境下适应集体的相处模式,学习遵守规则,训练和培养专注力。
一岁半到两岁应该选一门运动或艺术的启蒙,试一下小朋友以后可以培养哪个方向的兴趣爱好,然后在这个方向从长计议,以后好有一门足以装逼的能耐。
两岁到两岁半应该找一个托班,最好是双语的,让小朋友可以适应一下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感觉,以及进行语言的早期启蒙。
两岁半到三岁应该开始梳理认知能力,那种国学班、书法之类的东西,最适合拿来陶冶情操,虽然小孩子背的东西大人自己都搞不懂。
三岁要进幼儿园了,于是按照幼儿园的不同配置,补短板或优势加强为原则的课外补习,正正经经的开展起来,譬如英语、某体育项目、某艺术项目……
这可是还没入学呢!
吓到宝宝了,吓到宝妈了……
忍不住在脑海里冒出来的整一天没一刻消停的丸子的样子,他也要遵循这种让人亚历山大的计划吗?
十八个月的他,刚刚报名参加了一个早教班。
家附近的某个公办幼儿园似乎是有托班的,但是肯定不是双语。
然后一个朋友是建议两岁的小朋友,正好接受力惊人,最适合多语言环境。
另一个小男生的妈妈说,男孩子是真的喜欢乐高——我信,丸子也喜欢,已经可以看出来。
三岁念英文的地方已经看好了,就等丸子到年纪……
这并不是牛娃的养成路,但是已经觉得扑扑满。
正因为这扑扑满的计划,并不足以养成一个牛娃,才让人觉得心慌慌。
丸子刚出生的时候,我曾经说,希望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独立的人。
这看起来抽象,可是当你抽丝剥茧的去咀嚼,非常非常的务实。
积极,积极向上,那是终其一生都始终保有活性的学习力,让他可以永不止步于学习。
乐观,豁达不计较,那是因为他不缺不拮据不局促,能够支撑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不急不躁,才能乐得其所。
独立,这是生理和心理两个领域,那种足够强大不会被诱导的思考力。如果缺乏广阔的知识面,就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缺乏强大的实战力,就无法争取自己要的物质生活。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贪心,希望小朋友可以这样的厉害,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才能不被无趣的东西牵绊。
我能给他什么呢?
陪着他一起面对学习的压力和成长的阵痛?
尽可能帮助他去发现压抑里积极的缝隙?
一起寻找有效率和易于掌握的方法及策略?
有书簿也有蓝天白云的生活空间?
抓紧一切机会去训练他辨别真伪的能力和自我决定的担当?
……
心好累。
最累的是,我根本无法预料,他会不会那么默契的配合我的理想和计划。
因为,每一个小孩子都是随着长大越来越“讨厌”,从天使到魔鬼的。
想想《萤火虫小巷》里的姑娘们,想想自己认识的那些同龄人或后生们。
这才觉悟,身为父母的我们,对未来的一切恐慌和胆怯,并由此而生的繁复计划。
其实从头到尾,都是针对我们自己制定的。
就如同小时候寒暑假的那些紧锣密鼓的日程表一样,想想就觉得脱力。
而那些年变成废纸的计划书,我们又何以有信心,这样的计划书能够付诸实施。
然后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呢?
烦的不行的那个最大的无奈就是。
心存一代比一代过得更好的愿望,我们期待着小朋友在他们的未来,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于是,就不得不咬着牙开始这样漫长的计划。
停不下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