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庄子·齐物论》,体会到为何说《庄子》医心
最近把《庄子》齐物论的内容读完了,最后一段是大家颇为熟知的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搞不究竟是蝴蝶在梦中化成庄周呢?还是我庄周做梦梦化成蝴蝶呢?
南怀瑾老先生在《庄子諵譁》中说道:譬如大家青年同学,很多结了婚生了孩子,变成妈妈,你究竟由女儿儿子变成爸爸妈妈,还是由爸爸妈妈变成女儿儿子?想想看,还真是个问题。
看到南老这话时,我想起了大儿子在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晚上我和他一起刷牙,突然想到了庄周梦蝶和蝶梦庄周的问题,进而思考是妈妈教育陪伴孩子,还是孩子在教育陪伴妈妈?那是第一次从生活中的体会庄周梦蝶的含义,现在看到南老的这个观点,我会心一笑。
包括今天刷碗的时候,想到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经历的种种鸡毛蒜皮和鸡飞狗跳的事情,平时也会听到有些父母说现在的孩子真难带,不禁想到了从孩子的角度看是否也真有一种想法如网上说的这一届的家长真难带呢?
如果从庄周梦蝶的故事中看,应该是相互的。所以,当家长感觉与孩子的相处搞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也可以想一下,或许孩子也是同样的感觉,只是他们有时比大人还有定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孩子反而成了爸爸妈妈。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玩手机方面,当孩子躺着玩手机的时候,家长会焦虑,会催促甚至会责备和阻止。但是当大人一直躺着玩时,孩子则不会像大人那样评判和阻止,顶多有时凑到旁边静静的一起跟着看。其实孩子有时候的行为是更贴合道的。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果有觉察的话还可能在很多事情上发现,孩子的包容度有时比大人要高的。
有时可能大人想教育孩子,但是无形中被孩子上了一课。
从庄周梦蝶故事的引申中,想到了《心经》中说的颠倒梦想以及《道德经》中说的反也者道之动。
很多事情,我们以为好像是这样的,实际上是活在颠倒中。就像网上流传一句话:别人眼中的你未必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是你。你眼中的孩子其实也是你自己。
为什么说你眼中的他人是你自己的?我的体会是从你眼中对他人的成见,认知,标签,评判看到自己内在的投射和执念,由此不断地放下和破除我执。
当你以为在陪伴孩子,为他做什么时,实际上也是他在陪你做这些事情。帮助别人看似在付出,实际上是从中圆满了自己,越向外求格局越小,越向内看格局越大等等。
如此很多的道理都融合起来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学着用融合的思维看待事物。
最后再说关于梦的事情。从我自己做梦的经历中,曾经深刻体会过,梦看似无厘头,看似糊涂,看似千变万化,实则在梦中背后的那个自己是知道在做梦的,是清醒的,即使梦到自己遇到危险的场景要死掉了,也是清楚的知道真正的那个自己不会死。在梦里,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觉知。(曾经记录过一个梦境:放下担忧,孩子是带着智慧来的 - 简书)
用大儿子的话说,在梦中,主角是不会死的。
但是回到所谓白天的现实中,用南老的话说自己认为这个清醒的主宰,是个大糊涂。
是啊,在现实中,反而是以红尘世界为真,以梦幻泡影为真,以假为真,以死生为真的大糊涂。
读庄子,结合生活体会,想不明白和无从询问的地方,在《庄子》这里得到证悟,进而对人生能看得更通透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庄子》确实是心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