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yon - Ξ history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zywang714

A. Status

  下表所示为PDG[Review of Xi resonance]总结的关于\Xi共振态的确认现状。很显然,我们对\Xi共振态所知甚少。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它们只能作为末态的一部分产生,因此相比直接形成相比,分析要复杂得多。
  (2) 它们的产生截面很小(通常只有几个µb)。
  (3) 它们的拓扑衰变末态复杂,用电子学技术研究有困难。
早期关于\Xi共振态的实验信息全部来自于气泡室实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子学实验才有了很大贡献。但自从1988年至今,PDG没有添加过一个显著性高的\Xi共振态。

The status of the Ξ resonances.PNG

B. History of each resonance

  

\Xi(1690)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来自CERN的气泡室实验,该实验采用了4.2 GeV/cK_{-}束流[[Phys. Lett. B 80, 145 (1978)]],在\Sigma \bar{K}质量谱上发现一个阈值增强,在\Lambda{}\bar{K}谱上也有微弱证据[Phys. Lett. B 80, (1978) 145]。
\Xi(1690)作为共振态的第一次直接观测来自CERN的超子束流实验,利用116 GeV/c\Xi^{-}束流在\Lambda{}K^{-}上发现1690 GeV/c处的峰结构[Z. Phys. C 34, (1987) 15]。
早期该实验就发现了1700 MeV/c^{2}附近对应的信号,但质量分辨很差[Z. Phys. C 9, (1981) 305]。

  

  

  

C. Experiments

  

时间 作者 实验 方法 结论 备注 引用
1976 Amsterdam-CERN-Nljmegen-Oxford Collaboration CERN的氢气泡室 K^{-}p \Lambda{}K^{-}上测量了\Xi(1820)的质量宽度,发现\Xi(2030)\Xi(2120)
1978 Amsterdam-CERN-Nijmegen-Oxford Collaboration CERN的氢气泡室 K^{-}p \Lambda{}\bar{K}上发现\Xi(1690) [Phys. Lett. B 80, 145 (1978)]
1987 S.F. Biagi etal. CERN SPS hyperon beam 和 Be \Xi^{-}\to\Lambda{}K^{-}/\Xi^{-}\pi^{+}\pi^{-} 确认\Xi(1820)\Xi(1690) Z. Phys. C - Particles and Fields 34, 15-22 (1987)
1987 S.F. Biagi etal. CERN SPS hyperon beam 和 Be \Xi^{-}\to\Lambda{}\bar{K}^{0} / \Sigma^{0}\bar{K}^{0} 确定\Xi(1820)的质量宽度,发现\Xi(1950) Z. Phys. C Particles and Fields 34, 175-185 (1987)
1998 Eur. Phys. J. C 5, 621–624 (1998)

D. Futur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