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嘿,老头儿!
“一九八四年 庄稼还没收割完
女儿躺在我的怀里 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 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 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
孩子哭了一整天啊 闹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 痛往心里钻
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青春留下来的散文诗
……”
—— 许飞《父亲写的散文诗》
01
第一次在我是歌手上听到李健唱这首歌,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因为我的父亲也有两三本日记本,里面记录着的是他的青春。
那些日记本同爸妈的毕业证、结婚证以及家里的老照片一起,被收在家里的一只蓝色手提箱子里,长年被遗忘在衣柜的一角。
那只蓝色手提箱是妈妈当年陪嫁的嫁妆来着,所以每年夏天过了梅雨季节,都会拿出来晒一晒以防止发霉,包括箱子,包括本子,也包括回忆。
每次拿出来晒的时候,我就会“偷偷”翻看老爸的日记。
虽然看别人日记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但老爸是无奈着默许的,毕竟他日记本里记载的高中时代的初恋都已经被老妈看过了,也没什么大秘密值得掩藏的。
爸爸的日记时间跨度比较长,从青涩的学生时代,到跟老妈谈恋爱,再到结婚后家庭琐事等等。
02
与歌词里写的不一样的是,老爸的日记本里没有写到我——他的小女儿。是的,老爸的日记写到姐姐出生后、我还没出世前就结束了。
我来回仔细地翻看日记本好几遍,试图从老爸的日记里找到关于我的只言片语,没有,什么都没有!
里面写到了姐姐:姐姐刚出生几个月的时候患上了咽喉炎,日记本里写道:“我的小宝贝甜甜,希望你永远健康快乐……”
确认了这样的事实,使我感到万分沮丧。
跑过去质问老爸,老爸打趣着说:“你当时要出生了,生活的担子重了,疲于养家糊口,就没有兴致写日记了。”
好吧,这一断,就断了二十几年。同时也庆幸还存有老爸的日记本,那是他青春的见证。
03
世界上没有谁能比你自己更加了解你自己,更何况有的人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我永远不能了解我的老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但至少我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老爸。
在这个世界上,“爸爸”并不是我一人对我的爸爸所独有这个称呼,还有另外一个女孩称呼他为“爸爸”,而我则称呼这个女孩为“姐姐”。此时这个女孩应该在学校里被她的研究生导师使唤,忙的昏天黑地,所我可以主观地在这里写写我眼中的爸爸。
小时候的我一直认为,老爸是更喜欢姐姐的。不仅仅从日记本里,更是从生活中的小细节。
老爸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迫于生计就已经到别的城市工作了,所以长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是妈妈。
可能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又或者仅仅是因为我年纪小,有需要帮忙做的家务活儿妈妈都是优先使唤姐姐做。正如在我的心里爸爸是偏心姐姐一样,在姐姐的心里妈妈是偏心我的。
所以“在家被妈妈虐待的”大女儿会写信跟在外地的父亲告状诉苦,“在家惶惶不可终日的”小女儿则往往会收到父亲颇具说教意味的回信,他对我身上被老妈惯出来的小毛病嗤之以鼻。
但有时我也会在信里收到诸如“我看你给洋娃娃做的衣服很好看,说明你的动手能力很强,要坚持下去”之类的鼓励,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早开始接触“设计”这件事情吧。
爸爸会告诉姐姐他藏在家的私房钱在哪里,却不告诉我。虽然要是老爸告诉我了,我一准儿会跑去告诉老妈,但是在我看来他没有足够信任我这一点还是让我很是受伤。
我在爸爸的眼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我的出生是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或者我是个被妈妈宠坏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娇惯小女孩?
04
按照俗套的电视剧情节走向,我仿佛会受到所谓“原生家庭伤害”,我对父亲的态度应当是毕恭毕敬、唯唯诺诺,父女关系应当是剑拔弩张。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的爸爸在我上大学以前一直是我的精神榜样,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我的朋友。
老妈有时候会埋怨,虽然老爸没有经常陪在女儿们的身边,但是遇到家庭分歧的时候女儿们会毫不犹豫地站到她们的老爸那一边,这是老妈无论用多少“物质诱惑”都做不到的。
老爸用老妈的话来说就是“活脱脱一个老顽童”,无论我的想法多幼稚,只要他觉得对的都会支持鼓励我去做;他觉得错的,也不会直接地反对,他教会我可以不赞同但学会尊重;
他还教会我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思考我的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的后果;
他更教会我做事要周全计划,从容不迫;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相信我,认为我可以,但又不会给我施加压力。
如果说老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了足够多甚至超负荷的母爱,使我不会觉得有情亲缺失、不能撒娇的遗憾;那老爸扮演的则是让我学会理性思考的角色,让我不至于在过度溺爱中迷失自己,有能力在社会上很好地独立生存、甚至是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很幸运,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05
上周六跟好友去看了已经在内地上映一个多月的电影《摔跤吧,爸爸!》,看完我更加庆幸我有着影片中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式的父亲,也更能理解影片中的父亲父爱的出发点。
这部电影的主题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梦想和女权。如果只有前者,有人会抨击这部电影是父亲的霸权;但是因为有了后者,整部电影就显得励志感人。“父权”与“父爱”,一字之差,所传递的价值观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这部电影里,有人看到了演员的敬业,有人看到了印度社会的女性问题,但我格局比较小,仅仅是感动于父亲对女儿的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片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男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的际遇跟我的爸爸还有点类似。
按照我爸自己的说法,他在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还是很不错的,深得授课老师的喜爱,是学校有最有希望考上考上大学的几位“种子”选手之一。
但是时运不济,他参加了四次高考,每次都是由于各种“非智力”因素落榜,也错过了择业过程中的一系列机遇,因此在他最满腔热情、斗志昂扬的青春年代,终究是没能走出家乡那个小县城。
06
同影片中的马哈维亚一样,他也连续生了两个女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还受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的大家庭里,父亲承受了多少非议我并不清楚,但是母亲所受的委屈幼年的我便已略懂些许。
“如果你认识当初的我,那你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有着“重男轻女”思想的往往反而更多的是女性,也许她们当初正是这种思想的重度受害者。所以我并不打算用文字抨击别人的价值观,只打算用实际行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想法的错误之处。
我的父亲把他没有完成的大学梦寄托在了两个女儿身上,但是没有用“霸道的父权”而是采取“散养”的教育方式。
为了让自己略有遗憾的人生不在女儿身上再次上演,用心良苦的父亲也仅仅是告诉女儿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努力方向在哪里而已;
幸运的是,女儿们愿意为了自己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她们一直在相互追赶着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片段是:一直在跟父亲怄气的大女儿吉塔在屡次在国际摔跤比赛中负败后,在妹妹芭比塔的鼓励下给远在家乡的父亲打了电话,电话拨通之后,大女儿泣不成声,父亲想要张口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也是跟着女儿泪流满面。那一刻,仿佛世界上只有他们俩才懂得彼此,女儿端着的自尊心在父亲面前完全卸下,而父亲因为女儿的难过而更难过。
除去男性天生更难以放下的自尊心,父爱原来跟母爱一样,沉默又无私。
他们爱子女,不是把子女当做养老的工具,而是发自肺腑地、无条件地希望子女的人生是精彩而有价值的。
《摔跤吧,爸爸!》影片的最后,大女儿获得摔跤冠军后父亲对他说:“你是我的骄傲!”,女儿等这句话等了十年。
我还没有成为我父亲的骄傲,我也并不打算以“成为父亲的骄傲”为活着的目标,但毋庸置疑,父亲一直是我的骄傲。
07
上大学之前我对老爸是“盲目崇拜”;上大学之后,我则用老爸教我的理性思考真的学会了理性地思考问题,老爸变得不那么“完美”。
老爸步入知天命的年纪之后,兴趣爱好就多起来了:他迷上了上网,他喜欢一款可以自己唱歌的手机软件,他在练习吹口琴、吹横笛等等很多我认为“不务正业”的爱好。
有一天我好奇老爸怎么突然不唱歌、不吹笛子了,老爸怅然若失地对我说:“你老是打击我,说我歌唱的难听,笛子吹的难听,没信心了。”难道老爸你不知道你的女儿喜欢怼人吗?
小时候,老爸就是精神信仰,一直总是领着我们前进,潜意识里我希望他能一直领着我们前进。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得不承认我眼中的老爸英雄的光环在逐渐减少。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好像知道了,父母与子女在逐渐远离,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可我又知道,我戴着父母为我编制的翅膀毫无忌惮地向远方飞翔的时候,无论何时回头,他们都在原地等候。
08
“老爸,我写这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已经写了3000多个字了。”
“才3000个字啊,写我不得写个几万字啊。”
“是啊,父亲就是一本书,一时半会儿写不完的,充其量才是篇论文。”
我知道,未来,我的老爸还将会是个有趣的老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