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186天/逃避了脆弱,就失去了试错的机会

2021-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党睿

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适应或者试错来实现的。孩子会尝试新的任务,会犯错误,会遇到困难,然后得出恰当的结论。失败是学习的一个必经环节,纠错则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但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大多会逃避脆弱,这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学习过程。

第一个破坏作用,体现在学习的试验环节。尝试新的事物,就意味着存在风险。无论是大声阅读,提出意见,还是进入陌生领域或测试某种想法,都会有失败的可能。但这种试验会有效排查出可能的错误、意料之外的反应和消极的回应。但是大部分同伴导向的孩子,是无法承受这些风险的。

第二个破坏作用,体现在吸取教训的能力上。在具备吸取教训的能力之前,孩子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失败;想从错误中受益,必须先学会承担责任,还要对别人的帮助、建议和纠正,保持一种接受的心态。而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有着很强的防御心,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愿为自己的失败承担责任。这样的孩子,如果考试成绩太差,心理上承受不了,就会把失败归结到其他方面或者其他人身上。或者,他会分散注意力来逃避问题。逃避脆弱的孩子,会自动屏蔽那些让自己变得更脆弱的东西,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对这类孩子来讲,即使老师或者家长纠错的态度非常温和,也会刺伤他们的情感。给这类孩子纠错,只会让他们更加逃避或对抗错误,这时,成年人会以为这是孩子粗鲁无礼,但实际上,这是孩子逃避脆弱的表现,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亲子教养中,看到表象见到心里极为重要,需要借助洞察力才能做到。

第三个破坏作用,体现在无力感上。感受无力感,就是适应性学习的精髓。挫败感一定要转化成无力感,这样大脑才能明白,有些事是行不通的。但是当孩子的情感变得冷酷时,就感受不到失败带来的伤心或者失望,做出的反应也不是吸取教训,而是发泄沮丧情绪。就学生而言,外部的攻击目标就是“白痴老师”或“无聊的作业”,内在的攻击目标可能就是自己,比如“我怎么这么蠢”。不管怎样,他们都不会把气愤转化成悲伤,感受不到和无力感相关的情绪,因此,他们也就不会改变自己的做事习惯、学习方法和其他障碍。身陷这种模式的孩子,一旦失败,会缺乏应对能力去处理,任何一件事情遭遇阻碍,都会把他们困住,寸步难行。


今早看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里上述观点。内心怅然,我们看到的很多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原因真的没厘清啊!所以常常陷入事倍功半的窘境。

如今回头想想,真的是常常用了错误的方法去应对原本能处理的更好的问题……

所以,走这段路,一定要持续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