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学设计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泉泉02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提高欣赏力。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王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雄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诗作《野望》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常识,美读诗歌。

1.唐代诗人创造的两种新诗体——律诗和绝句。这首诗是律诗,五律。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美读。

美读,把诗歌描绘的画面美美的展示出来。让人能通过听读就能感受到它的美。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学生再读。(个人读、齐读)

(4)齐声美读。

(二)参考注释,描绘画面。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对部分词语做补充批注。

2.译读诗歌,交互分享。

          教师要有示范。

(三)深入解读,学会品析。

        1.教师示范,明确三个层次的要求。

        (1)诗句描写的似乎什么.

        (2)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

          (内外、动静、远近、正面侧面等。)

        (3)对诗中的某一个字或一个词进行赏析。

            (词性、修辞、情感等)

(四)再读诗歌,小结本课。

《野望》全诗通过写山野中萧瑟广阔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五)作业。

    自主学习《黄鹤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