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夏朝断崖与华美恢弘的米诺斯迷宫
时间:公元前1700年前后
1、夏王朝中后期的历史断崖
夏王朝自禹开始到桀王国,共传国472年(《竹书纪年》)历14代、17位王(中间有兄位传弟的情况)。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少康以后,关于夏朝中后期的历史,各类史书的记载都很少。司马迁的的《史即.夏本纪》也只是简单地记载了夏王朝少康至孔甲的王位传承,即“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短短68个字,竟然囊括了8位夏王。其时间跨度大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700年左右。由于这期间的200余年过于模糊不清,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断崖,所以很多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质疑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
2、不降“内禅”与帝廑迁都
但如果结合前面的少康中兴,我似乎可以将这种模糊解释为国家一直的平稳发展,社会也因此没有大的波动起伏。在这种波澜不惊和碌碌无为中,有一位王却由于在位最久和“内禅”而相对引人注目,那就是帝不降。约公元前1831年,年仅19岁的不降在其父夏王泄病死后继位,在位长达59年,也因此成为夏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帝芒在位时,曾东狩于海,说明夏王朝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东部沿海一带。帝泄时也曾对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各部东夷部颁行过王命。帝不降在其25岁时,曾成功讨伐了九苑,进一步开拓了夏朝在东南的势力范围,将夏朝版图扩展到最大,也因为被认为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由于认为自己儿子孔甲“不德”,不降在约公元前1753年将帝位传给了弟弟扃,也因此成就了自己“内禅”的美德。帝扃死后传位其子廑,帝廑死后又将王位传回给不降不争气的儿子帝孔甲。帝廑在位时所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迁都,将都城从今河南开封以东的老丘迁回到了今河南省洛阳市到陕西省华阴县之间的“西河”。
3、二里头遗址——最早的中国
在极长的时间里,夏朝的都城都只是史书上一些模糊的地名,直到1959年,人们在考察河南西部的“夏墟”过程中,发现了占地3万多平方公里的洛阳以东40公里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其年代跨度大约为公元前1900-前1600(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古代篇》),与夏朝中晚期相当。1977年,人们将与其类型相似的遗存共同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中心的宫殿区占地10000余平方米,由宫墙围起,里面拥有中国最早的,沿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和多进式建筑群,地面下埋有陶质水管排水系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殿区的四周建有中国最早的“井”字形路网,大道最宽处近20米,上面至今还留有双轮车辙的印迹。遗址上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由此,人们断定,二里头遗址不但是一座庞大有序、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而且其建筑格局充分表明中国古代宫殿礼制在夏朝中晚期已经开始形成。因此,但有专家将二里头遗址称作“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其中,绿松石龙形器在“最早的中国”被发现,则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龙图腾崇拜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同期出土的3件类似铜牌的饰品,和高22.5厘米、宽31.5厘米的乳钉纹青铜爵,则成为中华青铜文明早期的代表性物证。
4、老丘、西河等与二里头的关系
目前,史学界一致公认,随着农业、治水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夏朝曾九迁其都,且大体上还是呈自西向东排列的,亦即逐渐从西北山地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尽管在这过程中,泛滥的洪水也经常迫使人们放弃很多已经建好的都邑。根据各类史书记载,专家推断夏朝最东边的一座都邑是老丘,大体位于开封市以东陈留镇以北50公里左右,是夏朝众多都城中历时最长、经历帝王最多的一座都城。尽管截止目前,那里还没有发现或者说正式挖掘出土城市遗址。前文提到的帝廑将都城迁回到今河南省洛阳市到陕西省华阴县之间的“西河”,主要原因是东面的商部族在夏朝晚期开始崛起,并对夏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然而,目前从老丘、西河和二里头遗址的位置关系上看,二里头遗址位于老丘和西河之间,那么二里头又是古书上记载的哪座夏朝古都,中国史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甚至包括二里头也有是夏都、还是商都的争议。有鉴于此,夏朝中晚期的历史断崖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相对于丰富的史料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困惑。一座爱琴海上的小岛——克里特,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古希腊早期文明的大旗,并在西方史学家的演义中变得无比瑰丽和绚烂。
1、地中海上的一颗明珠
古希腊文明包括早期文明和城邦文明两个阶段。古希腊早期文明又包括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450年)和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450年至前1100年)两个时期。其中,前期的克里特文明以地中海东部中间的克里特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为中心,在年代上略晚于我国的夏朝。
公元前2000年前后,一支在向西迁徙的雅利安族群,在融合了闪米特人和西亚土著人的血统和文化后,开始在克里特岛定居,以海上贸易作为其主要经济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约公元前1900年前后,克里特人已经能够熟练地冶炼金属并发展出国家形态,开始建造早期王宫,后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被毁。之后,克里特文明又重新兴盛起来,不仅修建了新的宫殿,而且将文明扩展至地中海沿岸,包括现在的雅典,直至公元前1450年左右文明被立足于陆地的迈锡尼文明所取代。因此,克里特文明也被誉为欧洲文明的摇篮。
2、克诺索斯迷宫的传说
克里特文明之所以也称米诺斯文明,是因为关于克诺索斯迷宫的传说。传说,米诺斯是克诺索斯的一位国王,因妻子与公牛私通生下一个牛头怪物,无奈之下命工匠造一个迷宫——克诺索斯迷宫来囚禁这个怪物,并要求当时臣服于他的雅典城邦(迈锡尼文明时期)定期进贡童男童女供怪物享用。后来,雅典王子提修斯决心独闯迷宫、为民除害。因为爱上了提修斯,米诺斯国王的女儿送给他一团线球和一柄魔剑,帮助他成功斩杀怪物。提修斯后来同公主结为夫妻并成为新的国王。
3、华美恢弘的文明畅想
克里特文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只是传说。1878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的北面的克诺索斯发现了大量人类文明遗址,和许多刻有使用“线形文字A”的泥板,才证实了文明的真实存在。虽然泥板上的“线形文字A”至今无法破解,且无法将遗址与克诺索斯迷宫建立直接的联系,但这并不能妨碍西方学者对于其文明摇篮的想象。
目前,经过部分复原的克诺索斯王宫遗址是一个依山而建,占地2200平方米,有1500多个房间的庞大且华美恢弘至极建筑群。围绕着一个1200平方米的中心院落,四周建有国王宝殿、王后寝宫、祭祀宫、珍宝库房、宅邸、露天剧场等。和王后的寝宫相连的小间甚至有浴室和冲水厕所。宫殿的墙面上有琳琅满目的浮雕和壁画,到处陈列着精美绝伦的陶器和金银饰品,还有大量的线形文字泥板。各建筑之间由长廊、阶梯、复道、门厅等相连,千门百户,曲径迂回。
对于为什么修复后的克诺索斯王宫文明水平明显高于中华文明许多,我们要从东西方考古学的差异来理解。由于缺少充足的文字资料,西方学者以现场考古挖掘为主,至于挖掘出的东西之间的联系,那就绝大部分靠想象来连接和丰富了。于是乎,瑰丽也就在美好的想象中愈发璀璨。而我国学者主要以史料研究为主、考古发掘只是佐证,如此也就经常为祖先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史料所羁绊。任何“无根据”的想象都可能招来无数同仁的口诛笔伐,久而久之也就只能看着那些青铜器发呆了。
这是个大的话题,不是简单的3000来字能解决的问题。但如果中国史学界不能睁眼看世界,那么文明自信、文化自信又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