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
一、敦煌马文化的渊源
马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马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有关马的岩画就已经出现,北魏郦道远《水经注》中有关于马岩画的最早记载;神话传说中的东王公就常骑毕勒国的小马,往返于汤泉与虞渊之间;殷商墓葬中已有马和狗的殉葬;周穆王驭八龙之骏巡行天下。《周礼》中已有马政的管理体系;春秋时的伯乐以善相马而闻名于世,并写出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相马经》。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狩猎放牧之地,因此盛产名马。甘肃沙井文化(青铜器时代,公元前800~前600年)的永昌双湾尚家沟墓葬中已出土有马的残骸。‘西汉以来,敦煌渥洼池出“天马”的传说;汉武帝的“天马歌”;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等,说明西域及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马文化发祥地之一。而敦煌正处于古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荟萃之地。
二、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
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从北凉时期洞窟开凿,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不同时代马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马最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马为绘画题材的普通马,一种则是神话传说中能凌空飞驰的天马。
(1)故事画中的马
图1:莫高窟北魏 257窟莫高窟北魏第257窟《鹿王本生》故事画中为国王拉车的白马脖颈弯曲如钩,嘴尖而腹瘦,腿部细长而无关节,显然不合生理规律,但一匹步履轻盈的白马栩栩如生(图1)。
图2 :莫高窟北周428窟又如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东壁南侧《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中,有多幅与马相关的画面:太子骑马出行;林中骑射等,但表现马的形象最为精彩的画面是萨埵太子的两位哥哥,看到弟弟以身饲虎后飞马回宫报信的情节。图中青灰色的马四蹄飞奔,画家为了突出人物焦急的心情和马的飞速,旁边的树冠都倒向一边。这种夸张的手法对渲染整个故事情节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图2)。
(2)狩猎图中的马
图3: 莫高窟西魏249窟 狩猎图敦煌古代聚居着匈奴、突厥、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他们“随逐水草,居处无常,射猎为业,又皆习武,善骑射”。从敦煌壁画及周边的墓葬砖画中都可以看到古代人狩猎的画面。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的壁画中出现了狩猎场面,表现了人间贵族的生活,绘在覆斗形窟顶下端绕窟一周。
莫高窟西魏第249窟顶北披,图中山峦重叠、林木茂盛,有一猎人骑在一匹红色奔跑的马背上,正回头拉弓射向猛虎。右侧山林间还有一猎人骑在一匹奔跑的黑马上,正在追逐一群野鹿,整个画面构图精练、是一幅扣人心弦的野外狩猎图景(图3)。
(3)作战图中的马
图4 莫高窟156窟出行图马在古代的军事作战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自古以来敦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兵家必争之地。从敦煌壁画上看,自北朝起,敦煌就是强人蜂起,征战不已的地方。如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中,有众多战马形象,战马均披着白色或绿色铠甲。马头上带有开着耳孔和目孔的面帘。整个战马防护装备严实,只露出马的四蹄(图4)。莫高窟壁画中保存下来的画面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具装铠马形象资料。
图5 :莫高窟12窟 战马又如莫高窟晚唐第12窟南壁的作战图,是法华经变《安乐行品》中的一个攻城场面,画面中有两个隔河相望的城池战旗飘扬,城池两岸的士兵,骑在战马上激烈厮杀,受伤的战马在河水里挣扎,这是唐代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图5)。
(来源:中国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