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心理读书

我们的时代:读《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2016-09-08  本文已影响415人  地球的角落儿

前阵微信朋友圈很多人在分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各种假勤奋现象。我看完直呼有意思,转身买了尚龙老师写的这本书,前后翻看好几遍,心中感慨万千。

全文清新流畅,通俗易懂,没有明显的说理痕迹,只是很平常地在讲故事。每个故事很有代表性,他谈假勤奋,谈不合群,谈深度交流,谈感情绑架…让你真真切切感到,故事的主人公似曾相识,许多故事里不可调和的矛盾,都直指我们内心。

尚龙老师是我们两代人的代表。八零九零后,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没有深刻体会过上一辈的艰辛和困苦,少有那种生存紧迫与时代慌张感,也不会再对一圈面包,一台彩电,一辆自行车耿耿于怀。

我们对自由的渴望,大于对制度的畏惧;对个性的追求,大于对群体的依赖;对物质的标榜,先于对精神的追求;我们是极不稳定的一群个体,是极不安分的一个群体,但无论是个体或是群体,却又被时代所困。

我们身上更多体现的,是这时代的矛盾。是飞速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日益失衡的冲突,是自我意识与周边环境无法调和的束缚,是内在追求与外在表现顾此失彼的撞击,乃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未能融合的挣扎。

早在2008年,听过一次讲座,是常年为清华大学,北师大授课的丁建国老师。他强调,我们这个时代高速运转,改革开放后用三十年,便逐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而他们实现这一成就,起码用了二三百年。

二三百年是一种沉淀,所有的文化追求与精神内涵会被稳稳地传承下来。而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不适。李尚龙很好地捕捉到了这种不适,并很好地展现给我们。

例如他写“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巧妙地揪住了年轻人通病:做表面功夫。看了一夜的书,其实在玩手机;早起去上课,实际在补觉;图书馆坐了一天,就真的只是坐了一天。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为什么直呼有意思呢?

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大多也就这么过来了。刚进大学时,总怀疑我母校如何对得起“名牌大学”这四个字。后来和各大高校的同学交流多了,才发现基本如此。比起一些夸张的学府,我们还能稍微好点(至少还有做做样子的人)。

包括参加工作后,也还经常看到这种内心戏:加班还没坐稳,就先发个朋友圈(好让领导看见);出差还没见着客户,先秀一下行李箱厚厚的一叠展示文件;感冒了发烧了,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自己还在赶方案……

“勤奋刻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早在学生时代,我们便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深知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种精神。

但十几年的教育,很少去验证这些精神。学校教育可以让学生坐在教室,却难以保证每个人都在认真学习,那些低头看书的乖学生,得到的评价总会高于嬉戏打闹的淘气宝贝,这种表象文化便深深烙进我们脑海。

加上物质文明的冲击,每个人面临的选择变得更多,在同一时间,我们总能被好几件事吸引,当选择上有了冲突,我们总会倾向于当下最轻松的事儿。没有真正体验过“勤奋刻苦”,实践起来总是不容易的。

英国自古以来重视贵族教育。他们眼里的贵族教育往往体现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尤其是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他们认为多少财富的传承都无法替代这种精神的教养。

著名的丘吉尔将军曾就读的哈罗公学,是英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学校之一,它以纪律严格著称,为英国输送了大量高等人才。后据学生回忆,求学期间严格限制学生与家长往来,封闭式教学,非常辛苦。但正是这种严苛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习惯和独立思维,并受益终身。

我们时代的形式输入,大于精神输入。所以培养出了大批晒勤奋、晒刻苦的人。

至于他笔下那些友情、爱情和亲情故事,或多或少也体现出这种时代烙印。除此以外还暗含了对独立性的探索。包括精神独立和物质独立。

他对那些合群与不合群的人做了深刻的剖析。我们传承下来的“团结(抱团)文化”,从农耕时代的“群居文化”演化而来,农业生产活动以人力为中心,加上外族入侵,抵御野兽的攻击,人们往往选择抱团,鲜有离群索居。

这一形式流传了几千年,乃至父辈们印象深刻的大锅饭时代,农业合作社等,都体现这点。这是很好的一种生产形势,能让每个人力量被放大。但有些人错误地理解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抱团”。

许多人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抱团上厕所,吃饭,逛街,玩游戏……,把许多时间浪费在无形之中,缺少对自己的规划,那些独来独往的同学,在他们眼里好像“异类”,却不知人家悄悄地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这种团体精神伴随着我们的时代,它时常让我们感到快乐与安慰。一个人安静的考证不如和好朋友逛街吃饭K歌打麻将,有句话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我们常常这样迷失了自己,无法精神独立。

精神不独立会衍生许多问题,如交友或婚恋。低质量的朋友圈,少有精神交流,时常倍感孤独而无处发泄。对恋人过分依赖,缺乏深度交流,跨不过恋爱的“共生阶段”,时常与对方形成理解偏差。这些问题就像暗礁,埋伏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引发种种不适。

至于物质独立,是精神独立的基础。书中的许多女性,在择偶方面宁愿选择有钱有权有车有房的大叔,也不要一个共同奋斗的适龄男友。她们爱走捷径,贪图享受,但这种状态的爱情,往往非常脆弱,难以长久。

这两种不独立的状态,从大的方面,还是体现了时代的形式输入,大于精神输入。基于自身精神内涵的缺失,改变物质形态的独立形势,从而继续促成精神缺失,如此恶性循环。只要我们从任何一个环节进行改变,结果就会不一样。

在时代精神和独立属性以外,我们身上还背负着各种包袱。理想包袱,家庭包袱,个性包袱,社会包袱……这些包袱让我们很难做到自我解放。

李尚龙的许多朋友都有过被家庭束缚的经历,求学阶段,恋爱阶段,工作阶段,他谈到各种案例,例如他军校同学东,因家庭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又因为自己的理想最后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又如因父母的反对未能和自己喜欢的男孩结婚的姐姐,整日抑郁在家。

作者在爬山时遇到的那位复旦大学休学的小姑娘,从小到大听父母的话认真念书学习,没有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她用一年的时间去旅游,吃肉喝酒打架爬山……开始真正体会生活的意义。

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很容易让我想到自己。想到一路走来,遇到的种种选择和烦恼,身边每个人的命运和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因为我们身在这个时代,所以每个故事都让我感同身受,希望这些故事也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愿我们每个人活得清醒而不盲从,清晰而不迷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