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程序真的适合理财类的产品么?
2017年1月9日,微信正式对外发布第一批小程序,一批极具互联网金融敏感性的基金和券商,开始积极地将相关小程序运作上线。然而,还没等投资者搞明白这些小程序能带来哪些实惠时,金融圈的“小程序”就已被叫停了,原因只有一个:安全问题。
第一批上线小程序的基金公司包括华夏基金通、南方基金微理财、广发基智理财、银华赢在定投、嘉实逐流英雄汇、建信基金+。然而被监管叫停后,相关小程序要么直接暂停服务,要么只展示产品或者链接虚拟理财。
不仅仅是基金,监管层对券商小程序中凡是关于“开户”、“交易”功能全部叫停。广发证券、银河证券、长江证券、国海证券、东兴证券等,这些券商都是主打“盯盘助手”或者“自选股”的,基本是进行行情展示。
撇去监管的角度,有一个问题还是需要探讨的,理财类的app真的适合小程序么?
在做理财类app小程序的时候,有这么几点,还是要特别注意的:
① 用完即走的理念和理财产品的属性背道而驰。理财产品app的确是低频属性,但是不是说他是低频app小程序就一定适合他,你投资了一款产品,你应该就会隔三差五去看看,我的基金涨了没,我在某P2P账户的钱是不是还在,我最近的资产价值怎样。所以,和钱相关的产品而非工具类的产品,用完即走的理念显然不适合。
② 缺乏主动推送的体系。微信小程序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对主动推送的行为做了最大程度的限制。不过你再想想,你的账户资金存在任何变动,难道不应该主动推送提醒么?你充值成功,提现到账,购买产品等等行为,推送是一个免不了的手段,在这一块,其实服务号更加合适。
③ 用户体验方面差强人意。用过线上的基金小程序的人都知道,在纯H5跳转时候,出现卡顿现象,到了绑卡充值购买的时候,体验优化的空间更大,总体来说,没有native的体验好,此处急需技术方案迭代。
④数据泄露问题以及安全问题。这也是监管关注的层面,用户在数据通信的时候,是否进行加密处理,毕竟交易类数据,绑卡数据,四要素验证信息被人盗取之后,基本这张卡钱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被卷走。同时,监管其实更加关注的是,数据隐私被腾讯获取的问题,小程序的通信都要经过腾讯的接口,则你的开户信息,交易类信息都要经过腾讯的接口,而这些,监管层面是不愿意让腾讯获得的,尤其基金,证券类的数据。
⑤依附于腾讯生态局限性很大。理财类,金融类的产品其实政策风险很大,如果再依附于腾讯这样的平台,也会增加平台性的风险,尤其会和政策起连带效应,说关就关,毫不犹豫,更不用说腾讯再制定一套新的游戏规则了,比如风口浪尖的P2P企业,百度都不给你做网站认证了,腾讯会不会在某一时间给你插一刀呢?不得而知。同时,金融类,理财类的产品进驻小程序,还存在不低的门槛,尤其一些P2P公司,还需要相关的材料,如图,这是P2P公司做小程序需要上传的资质材料截图。
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金融类企业消耗研发资源去研发小程序呢?此处我还是要抛出我的观点,离开场景谈小程序都是耍流氓。
马化腾对未来互联网的一个描述便是“连接”,微信以及小程序,显然也与这一目的相关。在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方面都已经有成熟的产品和服务,但连接人和物品还进展缓慢。没有被电子化的物品怎么连接?最实惠和便利的入口便是二维码,而小程序就是要做这个连接。所以小程序的相关词应该是“场景”和“服务”,而不是“流量”和“红利”,这让很多公司感到不适应。真正能够理解场景和服务的公司少之又少,而这类公司,他们自然而然会在小程序掘得更多福利。
而大部分金融类的公司做小程序的出发点还是基于流量思维。在APP刚刚兴起的时候,一波早入场的人就赚得盆满钵满,微信公共号兴起的时候,一波做内容的人就财富自由了,所以在很多人的深层次意识里,所有可能的商业机会,都是营销机会,进入得越早,营销成本越低。我已经有了成熟的APP体系,网站体系,再做个小程序,做流量导入,薅一波红利再走。其实我感觉,这其中缺乏对目标的聚焦,对金融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产品的克制,这些显然是那些非互联网出身人的普遍共性罢了。
小程序不是新的生态,是新的产品或者说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而已,任何一个产品的出现,如果不能解决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要求,那么其很快就会消亡,这是近几年互联网发展不变的真理。没有场景就没有小程序。所以,小程序实际上是在合理的场景下合理地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的一种手段,其出发点在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而不在营销和获客。
所以,如果你还带着流量思维在做理财类的小程序的话,可以收手了,别最后被玩死,做理财类和金融类的,还是要搭建自己完善的产品体系,别指望只做一款小程序就能一炮而红,省省吧。
大城小胖,一个喜欢读书和写字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不定期更新原创文章,转载请私信联系,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