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信其有”可信吗?

“宁可信其有”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清代戏剧,但其根源却可追溯到更远的时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说是中庸思想的具体延伸,是一种近乎民俗化的表达,与做人留一线、日后好想见,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绝等一脉相承,渊源颇深。从字面理解看,这句话确实也是中庸思想的精髓,凡事不可求之太过,水至清则无鱼,对于不可揣度或者不可证明的事物,老祖宗一向是以中庸之道对待的。
其最初意思大致为日常生活中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事到临头还未警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句话也孕育出不同的内涵。践行“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谨小慎微的负责心态、至少无害的无谓心态、心有所求的敬畏心态。
对第一种心态而言,怀着最好的梦想,做着最坏的准备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解释。像现在的纪检工作、安全工作,大多需怀有如此心态。群众举报,纪检部门需要“宁可信其有”展开调查;火车出行,需要公安部门“宁可信其有”进行安检;驾驶车辆,需要交警部门“宁可信其有”调查酒驾。之前流行一个说法:警察眼中个个都是罪犯,应该是这句话的最鲜明体现了。以“莫须有”的精神维护公共安全、反腐倡廉,这也正是法治、文明的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抓一个好人,更不放过一个坏人。
至少不会有害的无谓心态可能更为常见。如今养生秘诀、养生妙招可谓是刷屏朋友圈,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接受这些信息的轰炸,有时还要被 “有毒不要吃了”“买就值了”等等的言论苦恼。打着至少不会吃亏的口号往往无往不利,但也只是看似有道理:首先就是选择余地那么多,为什么选择相信这个而不是那个,其次博人眼球的言论可能无害,但也有可能有害,并不是口号中的至少无害,最后相对于无益的相信,我们浪费了时间,放弃了应该享受的权利。
第三种是心有所求的敬畏心态。有句话叫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如今宗教盛行可能是对敬畏心态的最好诠释。远古先民无法解释雷雨风电等自然现象,于是神在先民心中出现延续至今。虽然相对远古,科学已经取得翻天覆地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客观的说,至今的科学仍然无法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但据此对具有神秘莫测力量的神俯首称臣其实是有失考量的,是对神秘力量的有意放大。
综上所看,“宁可信其有”不能说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而是介于黑白的灰色地带。马克思说,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就该被继续相信,不利于社会进步也应该的被坚决予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