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笔记——进步的阶梯

一个只需要微小努力就可能获得巨大作用的说服技巧!

2018-01-16  本文已影响7人  fcad6dca665a
一个只需要微小努力就可能获得巨大作用的说服技巧!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极其丰富和便捷的时代,但是我们所做的决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理性,这是因为影响人们做决定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这些信息呈现的背景或情境,这一点还和几百年前的老祖宗一模一样。

那影响我们做决定的背景或情境因素都有哪些呢?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一个科学实验。

某地想要倡导居民节约能源,要如何说服他们才更有效?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提出了四个潜在的理由:

· 节约能源有助于保护环境。

· 节约能源对子孙后代更有利。

· 节约能源可以为他们省钱。

· 许多邻居已经采取了节约能源的行动。

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一批家庭上门,给他们展示上述四条理由,但每个家庭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有些居民看到的是节能对环保有多大好处,有些看到的是对后代的益处,有些看到的是节约能源给家里省多少钱,还有一批居民看到的是近期的调查结果,上面写着他们的大多数邻居都在积极尝试节约能源。

一个月后,研究人员进行了回访和测试,猜猜哪部分人的行为改变最大?

结果出人意料,最不被大家看好的第四条理由产生的影响力最大——那些被告知邻居们已经开始采取节能行动的人,采取的节能行动最多。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说明一直被我们看重的道德、长远利益、金钱这些因素,远没有其他人的行为对一个人的影响大,这就是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从众效应”。

如果这个例子表现得还不够明显,那么下面还有一个例子。

另一个实验,这是20世纪50年代,神经科学家格雷戈里·伯恩斯所做的一个十分经典的实验。研究人员把受试者连上扫描仪给他看一组成对出现的立体图像,然后问他哪几对相同哪几对不同,但是在他回答之前,工作人员会告诉他,另一个房间里的人们都已经看过了这些图像,并且选出了正确答案。有时候那一组人会故意给出错误答案,为的是看看这位受试者是否会屈从于社会压力。

结果如何呢?尽管绝大多数被选中的受试者,明知那一组人给出的答案不对劲,但他们还是认同了大多数人的意见,这个概率占到了40%。

而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受试者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当他做出了独立的判断,违背了群体的意见之后,大脑中与情绪处理有关的区域被激活了,这说明与众人背道而驰的确有情感成本的,为此我们会付出痛苦的代价。

这就是“从众效应”,也即“社会认同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某个群体对我们的社会身份极为重要,这个群体就是帮我们定义“我们是谁”以及决定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那个群体。我们会按照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和选择来行事。

那么什么样的群体会对我们产生“从众效应”呢?那些跟我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肯定不会对我们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实际上能形成“从众效应”的群体,一般都是与我们有一定关联的群体。比如同一区域,同一学校,同一年龄,同一血型,同一爱好,同意价值观等等。并且这种关联性越强烈,产生的从众效应也就越明显。比如,你有一个好朋友,他公司里面80%的人参加了某项培训,这可能对你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是你自己公司80%的同事都参加了某项培训,那么你参加这项培训的几率也非常大。

知道这个原理对我们有何影响呢?

在生活或工作中,假如你想劝说某人做某件事情,那么最好的方法不是苦口婆心告诉他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而是告诉他,与他情况一样的人都已经做了这件事情,并且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你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信息,不能存在欺骗行为,也就是说,你不能轻易的虚构出一个“大多数”,因为一旦信息接收者查验出这条信息不实,那么之后你的所有行为都将失去影响力,你将面临诚信缺失的问题。

但倘若实在没有那种令人信服的“大多数”怎么办?也有折中的方法:

1.强调特定情境下的大多数。

比如说,“在你公司里那些业绩比较好的同事,大多数都参加了这次培训”。而不是“你的大多数同事都参加了这次培训”。

2.通过一个绝对数字来说明。

比如说,一个同事参加了某项培训之后,业绩增长了3倍。(谁知道他是从多少提高到了多少呢?也许是从100元提高到300元呢?)

以上就是关于“从众效应”的一些内容。我想说起这个词,大多数人都是有所了解的,但之前可能从未注意到它的影响力会如此之大。实际上,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不起眼,所以能够绕开人们的各种心理防线,最终起到左右人选择的作用。

而所有这些,都只需要我们在传达信息时做小小的努力,小小的改变。

以上观点来自《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一书。

(编号:86)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