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走出剧情,活出更开阔的人生吧!

2020-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子贞有钱途

小时候,我妈脾气特别大,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她习惯性挑剔爸爸,对孩子们却是相当的宽容)。妈妈生气的时候,我经常听她说“**屁股一撅,我就知道ta怎么想的”。当然,听我妈这样说的时候,通常没啥好事,往往令母亲陷入无尽的愤怒和怨恨中。

每当妈妈“自以为是”的时候,我内心会有一种反感,我觉得妈妈言过其实,也感觉她是有意黑化他人。妈妈说谁不好,我反而专门要寻找那个人的亮点,以求在心里打败妈妈。那是叛逆期的我,那也是年轻时的妈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活逐渐安稳了,我的妈妈变得越来越随和,暴怒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老太太的她还算和蔼可亲。现在的我,更多地是理解那时候的她。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无论是外部世界还是内在心境,都是不可逃避的现实。每个人也是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的。

通过妈妈的故事,我想说的是,我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了解他人。我们对一个人的理解,建立在自己三观、思想、经验的基础上,大多是自己的投射和剧情,并不一定是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

有这样一个实验:专家找来一群人,说要在他们脸上画上特别夸张和恐怖的刀疤,然后,邀请他们去街上看周围人的反应。

化妆师第一次画好刀疤的时候,拿镜子给他们看,真的特别逼真和夸张,看上去很吓人。然后,又告诉他们,需要再完善一下,其实,第二次再补妆的时候,已经把他们的疤痕擦掉了, 他们脸部恢复了洁净。

他们走出去体验周围人的反应。活动结束后,他们无一例外反应了周遭人看他们异样的眼神,甚至有些人看了他们一眼,立马躲开或者垂下眼睑。描述的好像大家真的看到他们的刀疤一般。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出,我们对周遭人的理解,并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大多是我们的主观想象。

在《陌生人效应》这本书中讲,我们对陌生人并没有那么容易了解,很多是我们头脑的误判。在一个实验中,说找来一群人,一半说真话,一半说假话,让另一群人判断真假,结果准确率只有一半的左右。人与人之间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自我发展不同……表现出来也是大相径庭的。

就比如表达爱的方式,有人就是用温情地方式表达,有的人可能是反向表达,有的人可能平静地表达,有的人可能激情似火,有的人可能用语言,有的人用行动,有的人藏在心底……

一些读心术和微表情也未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唯有保持谦逊和善良,真诚地对待自己和身边人,不贪图便宜,不自以为是,内心才能更从容和自由。

走出剧情,活出更开阔的人生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