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看世界成長岁月读书

《袁隆平传》‖那时的他,处处彰显着英雄的魅力

2022-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日七点半

袁隆平,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在西南大学就读的几年,袁隆平饥渴难耐的吮吸着知识营养,任由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也正因为如此,他大学毕业时,已是一名学时丰富的优秀大学生。

大学时代,袁隆平想当游泳运动员,却因为腹泻而发挥失常,想做飞行员,却赶上抗美战争的终结,机会不翼而飞,最终还是踏踏实实搞了农业科研,那时的他,有理想,有追求。

毕业后,他服从学校的安排,祖国的需求,只身一人来到了湖南黔阳县,在安江农校当起了老师。

最初,袁隆平在学校教的是俄语,虽说不是自己的专业,可袁隆平不负众望,刻苦专研,与学生共同学习,那时的他,年轻活泼,一身正气,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喜。

他所工作的地方在农村,在这里,他亲眼见到农民们辛勤劳作,可依然难以填饱肚子,那时的他,教学之余,就在思考国人吃饭的问题。

1960年三年大旱时期,袁隆平亲眼见到老人被饿死,自己也饱受饥饿折磨,作为农校毕业的学生,再一次陷入了沉思,那时的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才叫做“民以食为天”。

在学习了大量遗传学理论知识,了解到水稻是人民心中的“救命活菩萨”后,袁隆平脑海里一直有四个字,高产水稻,一天晚上,他真的做梦了。

梦中,他梦见自己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就是今天袁隆平留下的“禾下乘凉梦”,虽是梦,袁隆平却深信自己一定能梦想成真,那时的他,认为拥有梦就拥有未来,并为梦而刻苦专研。

水稻杂交,当时国内外史无前例,国外很多科研者对此也是望而却步,袁隆平却说,外国人不行,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从那时起,他开启了漫长的水稻杂交科研之路。

少有人走的路,终归是艰辛的,最初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时,有人讥讽,有人等着看笑话,那时的他,不惧嘲笑讥讽,坚信自己可以。

整日沉迷研究的人,难免顾及不上自己,袁隆平也一样,缘分终究来的要晚一些,直到三十三岁,遇到了佳人邓哲,两人在一起后,邓哲对袁隆平的科研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那时的他,缘分虽晚,终究没有缺席。

有妻子的携手前行和辅助,袁隆平对科研工作就更用心了,终于,黄土不负有心,1965年10月,他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一文,出手不凡,首次突破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禁区。

这一路的漫长艰辛,终究没有被辜负,那时的他,不出手则已,出手必惊人,这就是在科研路上行走的伟人。

年轻时的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